“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低碳绿色产业正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重要增长动力。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这一进程中的速度明显快于世界其他地区。”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关键电源与数据中心业务以及服务业务全球负责人潘卡吉·夏尔玛(Pankaj Sharma)表示,工业产能和效率的提升需要更加定制化的改造服务,也需要更快速的研发交付能力和更全面的需求覆盖能力,从而进一步助力大规模设备更新。
潘卡吉·夏尔玛观察到了这样一组数据:中国政府持续推动各类工业生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带来的是一个年规模5万亿元的设备更新市场,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力;而同时,今年上半年,中国的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产业服务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政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面向各行业的服务业务增长潜力进一步增强。
“从市场需求来看,无论是产业转型趋势、高质量发展的服务业,还是新技术的应用,随着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新技术的需求显然也在不断增加,这就需要服务与技术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潘卡吉·夏尔玛说。
9月2日,施耐德电气EcoFit™低压配电中国创新中心(EcoFit™ LV Innovation Center China)在上海正式落成,依托专注低压配电元器件生产的施耐德电气上海康桥工厂,实现创新研发与生产能力的产研融合,形成产品开发与资源利用的高效互补。
潘卡吉·夏尔玛表示,中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带来的一个新需求就是“更新换代”,而EcoFit™低压配电中国创新中心的重要性正在于此。因此,5月份在北京设立EcoFit™工业自动化适配改造中心,以及此次在上海设立的EcoFit™低压配电中国创新中心,再加上此前在厦门成立的EcoFit™适配改造能力示范中心,将形成针对工业自动化和能源管理两大领域的强大适配改造能力,以持续创新的服务抓住这轮重要的设备更新机会,赋能更多企业推进数字化、智能化以及绿色升级。
新型服务以创新为驱动,以技术融场景
当前,中国产业整体呈现技术升级的趋势,尤其是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成长壮大,未来产业加快培育的背景下,企业对数字化工厂、工业机器人应用场景大幅增加,企业对高性能、定制化解决方案的需求持续攀升。
潘卡吉·夏尔玛认为,随着人工智能以及其他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各行业的服务业务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赋能。当前,许多基础流程正在加速数字化,这不仅强化了服务在全球贸易和经济价值创造中的地位,推动了服务业务的增长,同时也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实现。而循环性与可持续性是相辅相成的,这也是当下最为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
潘卡吉·夏尔玛进一步指出,这就需要服务与技术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在加速企业数字化和绿色转型的各类场景中,服务业发挥着关键作用。
服务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一环,面对产业的变革需要有突破性发展。潘卡吉·夏尔玛认为新时代的服务就要凭借技术的革新和应用创造源源不断的动能。而中国市场正在加速成为全球价值链“创新支点”,为服务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场景。
上海施耐德配电电器有限公司(施耐德电气上海康桥工厂)自1995年成立至今已发展成施耐德电气全球最大的空气断路器生产基地之一,这也是EcoFit™低压配电中国创新中心选择落地在上海的重要因素。通过这种布局,可以充分发挥工厂在专业能力、敏捷性、灵活性以及数字化创新方面的优势,如大量数字孪生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2024年,施耐德电气实现营收约380亿欧元,其中有19%来自软件与服务业务,服务业务占据重要地位,是强劲的业务驱动力。中国市场是施耐德电气全球第二大市场,同时也是公司最重要的供应链基地之一,更是关键的研发中心之一。施耐德电气在全球共有四大研发中心,而中国就是其中之一。
“现在很多服务都要借助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在内的数字化技术,所以我们称之为数字化与现代化的服务,而这些服务需要与先进制造业紧密结合,而这也创造了巨大的商业机会。”潘卡吉·夏尔玛表示,这是重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我们进一步推进“中国中心”战略提供了契机,其中“服务业务中国中心”战略的目标就是持续提升在中国市场的服务能力。
人工智能如何与工业场景进行深度融合,是当前中国产业升级遇到的最主要问题之一。
潘卡吉·夏尔玛认为,人工智能是全球服务业务的重要赋能工具, AI与数字化技术的价值在于场景应用,AI技术必须与行业场景深度结合,形成专业解决方案,才能切实为行业创造价值。施耐德电气早已将数字化转型融入企业的对内提效和对外赋能的全过程,在AI加速发展的时代,AI技术也将为施耐德电气的服务能力注入更多动能,贯穿从咨询、改造、运维到升级服务的全过程。
潘卡吉·夏尔玛举了一个例子,施耐德电气的ATV Predict传动系统预测性维护平台,这个平台就集成了人工智能算法,能够以极简的改造升级赋能用户实时监控和数据智能分析的能力,精准预测负载,助力用户掌握全局设备,确保生产连续性。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油气化工、轨道交通、水务、半导体、船舶等行业,推动行业的智能化升级。
AI驱动数据中心变革,助力全球能源转型
自2000年加入施耐德电气以来,潘卡吉·夏尔玛曾在印度、日本、韩国、东亚及美国等地担任领导职位,职责范围涵盖销售、市场、战略、及并购。他所负责的关键电源和数据中心业务,为数据中心、分布式 IT 环境和行业关键应用领域提供完整的物理基础设施解决方案。自2025年1月1日起,潘卡吉·夏尔玛还同时担任施耐德电气全球服务业务负责人,作为拥有数字化能力的可靠合作伙伴,为资产、系统及流程绩效管理提供支持,助力全球能源转型。
人工智能几乎正在渗透所有行业,并推动全球数据中心的发展。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对数据中心建设和服务的影响?潘卡吉·夏尔玛认为,人工智能核心在于计算,随着计算量和数据量的增加,显然需要大量的数据中心,因此,过去两年全球对数据中心的需求急剧增加。
但同时,这也带来了巨大的能源需求,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五年后,数据中心的能耗将翻倍。因此,随着数据中心建设的增加,能源消耗也在大幅上升,这意味着碳排放显著增加。“我们需要以非常可持续的方式建设数据中心,而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的支持,尽管人工智能的增速加剧了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但它同样能够帮助建设更加可持续的数据中心。”潘卡吉·夏尔玛说。
潘卡吉·夏尔玛坦言,在能源领域,AI同时带来了挑战和机会,即“人工智能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而人工智能的应用又能够帮助优化能源的使用和提升能效”,如何实现平衡的确是一项艰巨的挑战,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实际上成为了降低能源使用的重要工具。
在落地过程中,有三个可行的解决办法,来“扭转”数据中心的能源增长曲线:第一,是通过最高效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更智能的算法、和优化的数据中心设计可以平抑人工智能电力需求的曲线,例如,液冷系统等新兴技术可以在支持性能的同时减少用电量。第二,在软件层面,模型压缩和算法改进减少了训练时间和运行时资源需求,在中国,也有多家公司推出了GPU的加速计算技术,而且应用已经非常广泛。第三,就是提升数据中心的整体使用效率,也就是 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的简写,是评价数据中心能源效率的指标,是数据中心消耗的所有能源与IT负载消耗的能源的比值)。
“我们相信,通过实施这三项措施,有望使数据中心能源消耗曲线下降十几个百分点。”潘卡吉·夏尔玛表示,所有这些因素都将共同推动中国从绿色、可持续和循环利用的角度进行能源转型,中国在可持续发展和能源转型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