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杜林
9月5日,浙商银行再次成为监管处罚的焦点,一天内接连收到来自不同监管部门的两张罚单,总金额超过1230万元。
从互联网贷款到票据业务违规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因相关互联网贷款等业务管理不审慎,被处以罚没金额合计1130.80万元的重罚。
同一天,北京金融监管局也对浙商银行北京分行开出了100万元的罚单,处罚原因包括承兑业务调查、审查失职以及商票保兑业务授信、交易背景审查失职等多项违规行为。相关责任人李成、蒋冬生也因上述违规行为分别被给予警告处分。
两张罚单合计1230余万元,暴露出浙商银行在业务管理体系中存在的系统性问题。从互联网贷款到传统票据业务,从总行层面到分支机构,违规问题的广泛性引发投资者关注。
年内累罚近2700万元创新高
事实上,9月5日的处罚只是浙商银行今年以来被监管上的最新纪录。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浙商银行已累计收到19张监管罚单,合计被罚金额接近2700万元,平均单张罚单金额高达142万元,这一数字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回顾今年的处罚轨迹,浙商银行的违规涉及多个方面。8月初,温州分行因贷款“三查”不到位、金融产品销售行为不审慎、绩效考评指标设置不合规等问题被罚135万元;7月中旬,兰州分行因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被罚140万元,该分行一名党委委员被处以终身禁业的惩罚;同月,广州分行因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违规、向关系人违规发放贷款等问题被罚16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年初浙商银行迎来“开门黑”。1月27日,浙商银行上海分行因涉及15项违规行为被开出1680万元的天价罚单,涉及小微企业划型不准确、信贷业务不规范、跨境贷款业务违规等多个方面,7名管理层人员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同日,重庆分行也因贷款“三查”不到位等问题被罚170万元。
从违规类型来看,信贷业务管理不规范仍是浙商银行的“重灾区”,但违规领域正在向互联网贷款、票据业务、反洗钱、员工行为管理等多个维度扩散,投资者认为,浙商银行在内控体系建设方面存在较为普遍的薄弱环节。
营收净利双降,创上市新低
在监管压力持续加码的同时,浙商银行的经营表现也正面临挑战。8月底公布的2025年半年报显示,这家银行交出了自2019年A股上市以来首份营收净利润“双降”的半年成绩单。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浙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332.48亿元,同比下降5.76%;归属股东净利润76.67亿元,同比下滑4.15%,成为42家A股上市银行中6家营收净利润“双降”的银行之一。
业绩态势方面,一季度时该行净利润尚能实现微增0.61%,但二季度直接转为负增长,显示出经营压力的快速累积。多项盈利能力指标全面下滑:平均总资产收益率下降0.04个百分点至0.48%,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大幅下降0.97个百分点至8.68%。
在传统的“浙系三杰”竞争格局中,浙商银行的“一哥”地位正面临严重冲击。对比来看,杭州银行上半年营收增长3.90%,净利润更是大幅增长16.66%;宁波银行营收增长7.91%,净利润增长8.23%。在资产规模方面,浙商银行总资产增长仅0.63%,不仅远低于宁波银行的11.04%,也落后于杭州银行的5.83%。
资产质量方面的差距更加明显。浙商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36%,拨备覆盖率仅169.78%,与杭州银行、宁波银行0.76%的不良率和超过370%的拨备覆盖率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差距不仅反映了风险管控能力的差异,也直接影响了市场对其投资价值的判断。
面对业绩与合规的双重压力,浙商银行新任行长陈海强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将把风险防控、合规管理作为第一要务,不再盲目追求规模快速增长。但从目前的处罚频率和业绩表现来看,这家银行要重新赢得市场信心,还需要在合规建设和经营转型方面付出更多努力。
编辑:俞丹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