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圆代工巨头中芯国际(688981.SH;00981.HK)的最新收购案有了实质性进展。
9月8日晚,中芯国际正式披露收购预案,拟通过发行A股股份方式购买中芯北方49%的少数股权,发行价格确定为74.2元/股。这次并购,被业内认为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股权回购,原因是中芯北方的持股股东大多有着国资背景,有着明确的退出需求,且投资时间已接近或超过十年。
交易完成后,中芯国际对中芯北方的持股比例将从51%上升至100%,中芯北方将成为中芯国际的全资子公司。
为何此时并购?
这次交易的对手方包括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一期(持股32%)、北京集成电路制造和装备股权投资中心(持股9%)、亦庄国投(持股5.75%)、中关村发展(持股1.125%)和北京工投(持股1.125%)
收购前,中芯国际持有中芯北方51%的股权,而收购完成后,中芯北方将成为中芯国际的全资子公司,中芯国际实现对中芯北方的100%控股。收购完成后,中芯北方将从控股子公司变为全资子公司,其全部利润将纳入中芯国际的归母净利润,进一步提升中芯国际的财务表现和市场竞争力。
数据显示,中芯北方2023年、2024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15.76亿元、129.79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85亿元、16.82亿元。中芯国际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323.48亿元,同比增长23.1%;实现归母净利润23亿元,同比增长39.8%。
此外,中芯北方成立于2013年7月,至今已运营超过12年。背后股东大多有国资背景,有着明确的退出需求。
如,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一期成立于2014年9月,至今已近11年,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产业投资基金,又被称为“大基金”,大基金一期投资计划为15年,分为投资期、回收期、延展期各5年。2024年进入回收期后的“延展期”,有强烈的退出需求,其他股东也有类似诉求。
通过此次收购,中芯国际不仅完成了对优质产能的整合,也为股东提供了退出渠道,实现了资本闭环,还有助于中芯国际在产能和技术上的双重提升,进一步巩固其在国内乃至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
中芯国际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大在先进制程和特色工艺领域的研发投入,不断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力,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行业整合提速
近日,半导体行业的并购重组热度持续攀升。8月28日,芯原股份宣布筹划收购芯来智融,8月31日,华虹半导体宣布筹划收购华力微电子控股权。半导体上市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动作频频,引发了业内外的高度关注,彰显了企业对技术与市场的双重追求,也预示着半导体行业正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华虹半导体与华力微电子的交易细节尚未完全公开,但根据相关报道,华虹半导体已与华力微电子的主要股东达成初步协议,计划通过发行新股或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华力微电子的控股权。
华力微电子作为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其在12英寸晶圆制造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地位,将为华虹半导体带来显著的战略价值。华虹半导体表示,此次收购将有助于公司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布局,提升在高端制造领域的竞争力,加速向全球领先的半导体企业迈进。
与此同时,芯原股份对芯来智融的收购同样备受瞩目。芯来智融是一家专注于RISC-V架构芯片设计与解决方案的创新型企业,其在低功耗、高性能处理器设计方面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
芯原股份表示,通过此次收购,公司将获得更加丰富的技术储备和市场资源,进一步巩固在RISC-V领域的领先地位。此外,芯来智融的技术团队也将融入芯原股份,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申银万国分析认为,半导体领域密集并购的背后,既有全球行业规律支撑,也有国内产业发展的现实诉求:放眼全球,半导体行业竞争格局集中,背后原因在于研发投入大、技术壁垒高,大公司通常收购已有一定成熟技术的小公司,快速切入新市场,小公司则将拥有更好的销售渠道。
国内的半导体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一方面,头部公司借助并购,加速抢占技术高点;另一方面,受海外因素影响,我国半导体自主可控的覆盖边界不断拓宽,从设备生产、晶圆制造到设计研发,头部公司围绕上下游“补链强链”、完善产业布局的需求显著增加。
有报道还认为,半导体行业的并购重组热潮,反映出企业在技术升级和市场拓展方面的强烈需求。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半导体作为支撑这些技术的核心组件,其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而通过并购重组,企业可以迅速获得所需的技术和市场资源,加快自身的发展步伐,个别收购还可以有效避免同业竞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