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咏/文 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在报到当日劝退一名已被录取的自闭症学生,理由是担心影响其他普通学生,引发舆论关注。9月9日,该校在微信公号发文回应称,将对这名学生进行评估,如具备能力可入学。
只要评估秉持客观公正,校方依据评估结果决定特殊需求学生去留,就比先前不由分说地拒之门外要恰当得多。自闭症是一种谱系障碍,从最轻微的到最严重的,程度差别很大。症状轻微者几乎与普通人无异。这名同学一路求学并通过选拔,面试中校方未察觉,残疾证评定为四级,大概率属于症状轻微的高功能患者,在一个接纳度高的社会里,他很有可能实现自立。
我们不能站在道德制高点的角度,完全以人道主义为标杆,要求校方必须接纳特需学生。简单粗暴应对不了现实的复杂性,反而可能带来双输。特需孩子拥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但有时确实需要更适合他们的方式。从这一事件中,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当下社会的确存在一味逃避风险的倾向:为了规避风险,干脆一拒了之。
还记得今年8月在大理苍山走失并离世的那个8岁自闭症男孩吗?这起悲剧的余波是,大理开始从严整顿。一些家庭此前抱团取暖,合伙租赁房屋、聘请老师照顾孩子,如今却被责令停止,孩子无处可去。家长们呼吁政府不要“一刀切”,因为家庭承担不了孩子失学的苦。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今年5月,一则“为65岁母亲和年迈外婆租房3天被拒20次”的新闻引发热议。这背后是老年人租房面临的困境。一些房东宁愿空置房屋也不租给老年人,有的故意涨价逼其退租,因为他们把老年人看作风险人群,不想惹麻烦,不想承担哪怕只是想象中的潜在的风险。
再扩展一些看,一直被诟病的学生课间不能出教室也是对风险规避到极致的产物。教育系统和学校都怕出事——摔了、磕了、碰了或者同学之间打闹受伤了,干脆让孩子们课间不出教室,既省却老师看护的精力,又免去“万一受伤”的麻烦。
“不作为”当然是“零风险”,但这种以“消极”换取的安全,既不利于个体权益的保障,也不利于社会的整体进步。某种程度上,这是把困难推给了个体。现在很多老人背井离乡到子女的城市帮忙带孙辈,随之产生租房需求,如果把老人拒之门外,会给家庭带来实际困难。再说,现在国家政策正推进“租售同权”,但如果租房市场存在如此公然的年龄歧视,谁敢安心租房?每个人都会从年轻走向衰老。
我们更应该摸索的是,如何在积极作为的前提下减少风险、化解风险、共担风险。规避风险是每个人理性且利己的选择,不管这个人是像房东这样的个体还是政府部门、教育系统的决策者。因此,先要让他们有动力去承担一些潜在的风险。这有赖于两点。第一,对“不作为式”避险零容忍。第二,对已经尽到看护责任但仍没有避免的安全事故多一些宽容。上海2024年审结了一起校园安全纠纷案件:两名学生在体育课上因争抢足球发生碰撞,其中一名经鉴定构成十级伤残。法院的判决是,学校尽到了教育管理责任,不具有过错,不应承担赔偿责任。这样的判例可以卸下管理者的包袱,让他们敢于作为,而不是一味地逃避风险。
像房屋租赁这样的纯市场行为,或许更多要依靠一些配套的风险共担机制解除房东的顾虑。比如,引入担保人、购买意外险,或约定房主免责条款,以降低房主的担忧。政府在政策上也可以考虑给予租房给老龄人的房主一定的税收减免,让接纳老龄租客从道德倡导变成可持续的市场选择。
办法总比问题多,但前提是我们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搁置问题。以逃避风险来搁置问题只会让社会停滞不前,从长远来看,也不符合我们每个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