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域直播不是法外之地
经济观察报  3小时前

克鲜/文 10月15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全国整治“私域直播虚假宣传违法行为”的最新进展。市场监管部门针对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破坏养老服务市场竞争秩序的行为,全国已查办相关违法案件4516件、罚没金额6876.91万元。对于不法商家以“免费健康讲座”“专家义诊”等名义围猎老年群体的私域直播乱象,立案30件,累计罚没及拟罚没金额达956万元。

私域直播,这一互联网风口上的热词,正面临雷霆执法的考验。私域直播是相对于公域直播的一种互动营销模式,主要指企业或个人基于自有流量池(如微信群、企业微信、小程序等),针对特定用户群体进行营销活动。其本质是封闭生态内的精准触达,本可作为提升服务黏性的创新工具,却在不法分子手中异化为了“坑老”利器。

通过私域直播间“坑老”的乱象层出不穷。今年7月,央视《财经调查》就曝光了私域直播“坑老”的套路:老人为了领免费鸡蛋,扫码进微信群,群里每天发布直播链接,诱导老人去看带货直播,主播会向老人推销磁悬浮鞋垫、冒名五常大米等质次价高的商品。媒体还曝光了私域直播的其他套路:低价抽奖藏猫腻、弹幕互动设陷阱、伪造人设博同情、机器人暖场等。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套路,别说互联网经验不足的老年人,就是年轻网民也难免上当。

私域直播之所以成为“坑老”利器,正是因为其“私域”的封闭特性,致使监管难以覆盖。

其一,技术监测存在被动性。私域直播依托微信群、小程序等封闭生态,内容传播呈现“去中心化”的特征。私域场景下直播内容分散于海量私有化应用中,监管部门难以通过传统技术手段实现实时监测

其二,证据固定困难。这些直播套路往往采用“播完即关”“闪群营销”等方式,导致违法证据留存周期极短。加之老年群体普遍数字素养不足,鲜少保存聊天记录、录屏等证据,事后难以追查侵权对象。

其三,用户锚定精准。这些直播瞄准的正是愿意“换鸡蛋”的老人,受害老人“购买意愿”的转化率畸高。在虚拟的赛博空间里关起门来也很容易实施“洗脑”,再加上机器人暖场、虚拟评论等骗术,可能整个直播空间里唯有受害老人是“真人”,其他都是“赛博托儿”,这让私域直播成了精准的“杀猪盘”。

一些从业者直言不讳地表示,他们之前就是做“会销”的——以旅游等名义,将老人诱骗到封闭的场所里搞洗脑式的推销。在受到了严管之后,转到线上做私域直播。因此,私域直播“坑老”套路,实为线下“领鸡蛋—开会—洗脑”模式的迭代升级。然而,线上“坑老”无地域限制,加之监管未能及时跟进,其行为更为肆无忌惮。

从这一次市场监管总局的表态和相关执法行动来看,凭借私域直播“坑老”的“好日子”到头了。市场监管总局已直接约谈相关平台企业,要求压实主体责任,并正部署全链条“穿透式”监管。面向不特定用户的直播,哪里可能是“私域”?无非是一些平台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藏污纳垢,将私域直播变成精准坑老的“杀猪盘”。私域直播接受严格监管是必然趋势,从来不存在法外之地。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