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远企:必须关注AI对金融结构变化的潜在影响|直击外滩年会
经济观察报  4小时前

2025年10月23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在2025外滩年会首场圆桌论坛——“金融领域的AI治理与国际合作”上谈到了人工智能(AI)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以及对金融行业的影响。

肖远企表示,金融与科技的互动历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回顾历史,过去款项的支付需要依靠人背马驮。电气时代解决了汇款难题。互联网时代,金融业务实现了24小时运营。因此,人们对于金融行业成为AI等新科技的领先应用者,并不感到意外。

肖远企表示,目前,AI在金融行业主要用于优化业务流程和对外服务,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首先是中后台运营的智能化。银行等金融机构内部已经应用得比较广泛,覆盖了数据收集、加工、信息甄别与识别,以及客户评估等多个环节。其次是在客户交流方面。许多金融机构在客户关系管理,包括营销、维护和问题解答等方面,都普遍应用了AI技术。第三是在金融产品提供方面。AI的应用带来了双重效益:对内,帮助金融机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对外,能够为客户和利益相关者提供更个性化、更精准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更有效地解答问题和满足需求。

在AI应用深入金融业务流程之时,是否会给金融机构带来员工安置的压力?对此,肖远企表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听到金融机构单纯因AI应用而出现员工安置压力的案例。

肖远企表示,员工是金融机构最有效的生产力,每一位员工都在创造价值。尽管AI发展迅猛,应用广泛,但目前AI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仍处于早期阶段,其作用仍是辅助性的,无法取代人的决策,无法替代柜员与客户之间个性化的互动。在信贷、保险定价、定损、精算等关键领域,仍然离不开人的专业判断。在金融领域,人才始终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资产。

对于AI变革对金融领域的风险问题,肖远企表示,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观察。

从微观层面来说,对单家金融机构而言,主要有两类新型或增量风险:一是模型稳定性风险。这一轮AI应用高度依赖模型支撑业务拓展,因此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变得至关重要。二是数据治理风险。这涉及数据来源的选择、数据质量的把控以及事后的评估与监测程序,也就是数据治理的程序。这两类风险对单个机构非常关键。

对整个行业而言,则主要有两类增量风险:一是集中度风险。金融行业在AI模型技术上可能会依赖少数技术开发能力强、稳定性高、资源投入大的服务提供商。同时,大型金融机构在资源投入上可能比小型机构更具优势,可能导致市场集中度提高,这一点有待观察。二是决策趋同风险。由于所使用的模型和数据相对标准化和集中,金融机构在决策依据上可能趋同,进而导致行业整体决策同质化。如果趋同性过高,可能引发“共振”效应,这是需要关注的。

肖远企表示:“一个良好、稳定、有效的金融结构需要多元化的参与者与市场平台。因此,我们也必须关注AI对整个金融结构变化的潜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