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课堂:申进科回母校传播“瓜农文化”
新黄河  6小时前

“我15岁那年,就是和你们差不多大的年纪,星期天一个人赶着毛驴车去城里卖西瓜,来回百十里路,一车西瓜卖了五块钱,吃饭花了两毛五……”‌

“申大校,这段卖西瓜的经历,您记得这么清,对您之后的成长有啥影响和帮助?”

郑州经开区黄店一中一名学生和该校国防教育校长、人民空军首任新闻发言人申进科大校的这段对话,不是发生在教室里,而是发生在西瓜大棚里。

5月14日上午,少年时代曾经是“瓜农小哥”的申进科大校,重回母校参加劳动教育、传播“瓜农文化”。他深入学校劳动教育基地的西瓜种植大棚里,与七年级学生共同疏蔓理秧、摘瓜装箱。申大校边摘西瓜,边给同学们说“瓜农小哥”的故事,一言一语都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

劳动间隙,黄店一中校长张继昌向申进科大校介绍,他们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实践中,编写《慧智劳动》校本课程,开发《红薯红》主题实践课程,每周保证一节劳动课,劳动实践基地被认定为河南省首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校案例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会和2024全国新教育年会上分享。

听完校长张继昌关于劳动教育的介绍,申进科大校顺手摘下一个西瓜说,感恩的心是瓜农之心。这里面既有种瓜得瓜的辛苦,也有城里卖瓜的艰辛。这些事浓缩成的品质,就是不求回报先辛苦付出汗水,只要利国利民义无反顾。申进科大校举例说,“2018年5月11日,空军组织东部、南部战区空军协同行动,出动轰炸机、侦察机双向绕飞台岛巡航。巡航台湾岛的飞机落地5分钟,我就在一线机场向全世界发布了消息,比美媒、日媒早了两个小时……”“农民种地讲究因时制宜,军事新闻发布也要把握最佳时机!”

就在这西瓜大棚里,申大校向同学们讲述了他作为人民空军首任新闻发言人,作为大国重器歼-20、运-20、歼-10C和轰-6K战机航迹首席发布人的一件件往事,讲了军事新闻发布中因时制宜、顺势而为的重要性,因地制宜、求实求变的重要性,善用科技、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由此,申大校阐述了他对“瓜农文化”的理解——

“瓜农文化”是一种因时制宜、顺势而为的文化。不违农时,是农作物耕种时节的规律性认识和进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策略性实践。“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通过观察天文地理指导农业生产。根据土地特点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种植方式。

“瓜农文化”是一种因地制宜、求实求变的文化。因地制宜的出发点在于土地,落脚点在于制宜。北方干旱少雨,气候干燥寒冷。旱田耕种是生活在中国北方的农民,根据自然条件进行农事活动的耕种方式。

“瓜农文化”是一种善用科技、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农业兴起中,传统耕作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广绿色、有机农业,强调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生态轮耕与无土栽培中,在保护环境基础上提升农业产量。

“瓜农文化”是一种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文化。传统农耕种植方式下,自然灾害难以避免。粮食是农民辛苦耕耘后的收获,是农民的“命根子”。不浪费一寸土地、不浪费一粒粮食,是农耕生活中接续传承的美德。

“瓜农文化”是一种守望相助、感恩向善的文化。和谐和睦是中华民族与环境和谐共处、与乡邻和睦相处的价值理念。同一片土地上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世代代辛苦耕耘、相互帮扶,形成了命运与共、共同进退、感恩向善的和睦乡村社会。

说到“守望相助、感恩向善”时,申进科大校在西瓜大棚里对同学们说: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远亲不如近邻”。在村子里,乡亲们就是我们的近邻;在学校里,老师们、同学们就是我们的近邻。平时,要友爱互助、守望相助;有难处时,要伸手拉一把、扶一把、帮一把。

申大校以自身成长经历,诠释着“三百六十行、行行报国心”的劳动育人理念。西瓜大棚里的这场景,正是黄店一中以劳动教育为底色,创新构建“五育融合”育人体系的生动缩影。

临近中午,在瓜藤缠绕的田间,申进科大校一边示范剪枝技巧,一边与学生们分享从“瓜农小哥”成长为人民空军首任新闻发言人的经历:“一个人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本。我父亲曾经是这所学校的老师,曾经是空军老兵,他教会我用艰苦劳动磨砺坚韧品格,用感恩之心回报父老乡亲!”面对一名女学生“未来想成为歼-20女飞行员”的憧憬,申大校鼓励她:“无论是瓜农还是战斗机飞行员,职业没有三六九等,关键是用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点亮人生之路!”

“我们不仅要培养会劳动的学生,更要培养心怀家国的建设者。”和申进科大校一同走出西瓜大棚的张继昌校长表示,作为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校正探索开放共享机制,下一步将联合郑州大学、郑州工程技术学院、郑州经开区八一中学开发“劳动+思政”“劳动+国防”特色课程,为乡村振兴与国防后备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

采访手记‌:从黄土墒垄到万里长空,郑州经开区黄店一中以“瓜农文化”为纽带,在乡村少年心中播撒下“行行皆可报国”的种子。正如该校国防教育校长申进科大校所言:“劳动教育培育的不仅是生存技能,更是对土地、对人民、对国家的一腔深情。”在这所乡村中学的探索中,我们看到了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蓬勃脉动。

文:杨军强 图:沙蒙、赵梦珊

编辑:卢婷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