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评论员:李明
2025年的第一个顶流,是哪吒。
数据显示,截至2月11日上午11时,影片《哪吒之魔童闹海》(下称《哪吒2》)总票房(含预售)已突破92亿元,超过《蜘蛛侠3》《超人总动员2》,排名全球影史票房榜第24、全球动画电影票房第5,《哪吒2》的观影人次也已经达到1.85亿。目前,猫眼专业版给《哪吒2》的预测票房已经超过160亿元。如果成真,《哪吒2》将以绝对优势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
正如《中国日报》评论称,《哪吒2》是中国“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的象征”。这个起源于佛教,记载于元代,活跃于明朝的民间神话,从遥远的历史烟云中走来,其面貌与精神非但没有模糊反而逐渐清晰,甚至成为后现代英雄主义精神的一种诠释与解读,那么,为什么是哪吒?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反差萌?远古哪吒与当代中国的血脉联系在哪里、与当代人的联系又在哪里?
哪吒身上,是几代中国人的对视
如果要诠释哪吒形象的蝶变,就不能不先提起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哪吒闹海》。这部充满20世纪中国动画原始线条美与画面感的电影,对原著的传承比起“饺子版本”也更为“忠诚”。剧中的李靖是作为酷吏般的父权制代表,从出生时看见一团怪胎的哪吒举剑就斩,到龙王淫威面前对亲生骨肉的冷血麻木,电影主创以此为镜像映衬出作为反抗者哪吒的剔骨还父的决绝。
其实,这样的描述与刻画并非首创,它与近代中国的革命文学一脉相承,创作出《家》《春》《秋》的作家巴金在《自传》中说:“在自私伪善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到年轻的生命的痛苦的呻吟。”他希望用小说来揭示这些现实问题,号召青年与旧家庭决裂,走向社会,征服“生活的激流”。
1979年,是国运的关键节点。这时的观众在哪吒身上投射的,是一个社会在冲破思想桎梏时所必须具备的决绝和坚韧,这时的哪吒俨然就是此种精神的符号。
时间来到2019年开篇的“饺子系列”的哪吒。反面人物开始被一一“洗白”:在此前影视作品中天生坏种的申公豹成了一个心怀大志却因“种族歧视”而被迫沦为阐教黑手套的悲剧人物,父亲与弟弟角色的出现让观众感受到了他温情与渺小的一面;李靖从父权制的代表成为情愿以命换命的慈父;敖丙成为与哪吒坚定站在一起的战士;冷酷的龙王也有它难为外人道的家族宿命的伤疤......而哪吒的反抗对象从母体文本中的父权改为第一部的天命,又从天命改为无量仙翁所代表的一种虚伪冷血的权力结构。
从对具体的人的抗争,到对结构性的反抗与思考,这种思潮其实暗合了在年轻人群体中的“整顿职场”与“同情反派人物”的两股思潮。整顿职场是因为年轻人不愿意再接受既有的规训,而同情一些传统文化作品里的反派,是因为人们开始发觉,这些“迷人的反派”成因是复杂的,不应该由作者的草草一笔而轻轻带过,不应该让个体为一种结构性的矛盾与歧视买单——就如对李靖的设定转变一般,父权制把作为父亲的李靖放在了制度代言人的位置上,李靖却要承受来自权力上位者龙王的逼迫和亲生骨肉的消逝,这何尝不是另一种版本的悲剧?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在电影院里哪吒境遇的光影交错间,是1979年的中国人和当代中国人的对视,也是一个社会不断驶向更深的文明水位时所必然具备的人文关怀:打破正反人物二元论,为个体寻求更多的理解与尊重,让我们所处的社会更公平。
文化自信,最是精神动人心
《纽约时报》11日发表了一篇题为《谁需要好莱坞?中国动画电影打破票房纪录》的文章,报道指出,《哪吒2》在上映不到两周的时间里,已经成为中国影史上票房最高的电影,票房收入超过10亿美元。这是第一部非好莱坞电影公司制作的票房突破这一纪录的电影。同时,尽管尚未正式上映,《哪吒2》已经在美国点燃了一波观影热潮。影片发行方华人影业透露,《哪吒2》预售火爆,上座率达90%以上,一票难求。
在这轮针对“哪吒出海”的讨论中,舆论大都以“将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以全新的叙事方式、国际化的美术风格呈现给观众”的话语来形容。当然,技巧与画面美学作为走向全球的商业电影的制胜法宝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还是哪吒牢牢占据了人的视角、人的叙事,而背后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给世界文化市场带来的触动与共鸣。
2月11日,在澳大利亚悉尼,观众在《哪吒之魔童闹海》巨幅海报前拍照。图源新华社
毕竟,哪吒的文化形态、技巧终究只是外在,而最抓人的内核就是,当它走向世界视野时,无论观众是何种肤色或操着何种语言,无论ta的政治立场如何,在一方观影台中,它能否让人们放下固有的刻板与成见,能否呼唤起当代人内心深处最深层的共鸣与悲悯,能否在当前不甚理想的全球形势中激发起个体破围的力量,呼吁人们以一种更平等、更文明的方式参与到社会进程中去,改写自己的命运,关照他人的境遇,也承担起生而为人的公共责任。
由此带来的思考是,传统文化并不是静态的,它的每一次外延,每一次变幻,每一次从原点的出走,成功之处都在于借由古人之笔抒今人之思,就像剧中闪现的结界兽的原型金面罩青铜人头像,以及同样作为创作原型的龙纹扁足鼎、水墨山水等中国元素都不只是脸谱化的表达,而是共同为一种精神服务,如果它无法与当代人的精神形成共振,它也就无法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与哪吒几乎同时期出道的,还有DeepSeek的大获成功。它的成功与哪吒一样,也是一场破除刻板印象和技术封锁的层层束缚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电影的台词和电影外的故事互构成了一种精神与力量——那就是中国人的精神,中国文化的力量。
从民间传说,到演义文本,从1979年的那场电影到如今创造历史的票房传奇,再到电影院外的中国人生生不息的故事,种种这般,都是哪吒,也都是中国。
编辑:俞丹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