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智辉
“春风,春暖。春日,春长。”“吃春”时节悄然登场。这“吃春”除富贵人家吃春菜、春饼外,野菜当在其列。
野菜有野趣亦有诗意。“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荇菜走进人们的视野。“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同出《诗经》的薇菜,承载了戍边战士的思乡情感。“陶家瓮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范仲淹笔触幽默,腌制野菜咀嚼出饶有趣味的乐感。
其中荠菜更亲民、更大众、更受待见。《诗经》中“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让我们看到了荠菜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度。
“大吃货”苏轼独创“荠姜煮羹”,《东坡羹颂并引》中记载: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荠,揉洗数过,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许涂釜缘及瓷碗,下菜汤中。入生米为糁,及少生姜,以油碗覆之,不得触,触则生油气,至熟不除。羹中提到的“荠”即荠菜,文中还提到此羹“少生姜”,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
陆游在《园中晚饭示儿子》中写道:“一饱何心慕万钟,小园父子自相从。蚍蜉布阵雨将作,蛱蝶成团春已浓。涧底束薪供晚爨,街头籴米续晨舂。盘餐莫恨无兼味,自绕荒畦摘芥菘。”描绘了从田园荒畦中采摘荠菜和白菜的场景,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沉浸感。
“拨雪挑来叶转青,自删自煮作杯羹。”冬日刚过,残雪未消,诗人许应龙兴致勃勃地来到田间,拨开残雪,挑出鲜嫩的荠菜。回到家中,亲自下厨,煮上一杯荠菜羹。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柳梢听得黄鹂语,此是春来第一声。”元诗四大家之一“杨载”《到京师》,全诗峰回路转,大气磅礴。开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京城春天初至的景象。城中积雪刚刚消融,荠菜便迫不及待地生长起来。一个“生”字,动态感满满,展现出荠菜顽强的生命力,也传递出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
最打动人的当数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上阕宛如一幅细腻的田园写生图。田间小路上,柔软的桑树已冒出嫩芽,东边邻居家的蚕种也已孵化出幼蚕。一个“破”字,生动地展现出桑芽奋力突破束缚的动态美,尽显春天万物复苏的蓬勃力量。平缓的山岗上,小黄牛在细草间欢快鸣叫,夕阳余晖洒在略带寒意的树林中,几只暮鸦点缀其间。动静结合,将暮鸦在寒林背景下的画面简洁勾勒,描绘出乡村傍晚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下阕笔锋一转,远近错落的山峦,纵横交错的小路,飘扬着酒旗的酒家,一幅悠悠然的乡村画,洋溢着质朴的烟火气。城中娇艳的桃李,在风雨来袭时,只能忧愁哀怨,尽显娇弱;溪头的荠菜花却在春风中自在绽放,成为春天的主角。桃李象征着世俗中那些追求表面繁华、脆弱易逝的事物,荠菜则代表着平凡、坚韧且充满生命力的存在,即便生长在溪边荒野,无人问津,却能凭借自身顽强的生命力,在春天里焕发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惊蛰先开荠菜花,一年春事渐繁奢”:清代奕绘的词句,点明了荠菜花在惊蛰时节率先开放,预示着一年的春事逐渐繁华起来,从时间上突出了荠菜花作为春之使者的特点,也为春天的到来拉开了序幕。
现代诗人也别有风情。“荠菜花星星点点地散落,如同细碎的梦在微风中飘荡”,荠菜花是细碎的梦,形象地写出荠菜花小巧、繁多且随风轻摆的姿态,给人一种梦幻般的美感。
在民间,荠菜还有着特殊的寓意。每至春日,江南一带便有“三月三,荠菜赛灵丹”的俗语。人们会在这一天用荠菜煮鸡蛋,据说吃了可以祛病消灾。那小小的荠菜,在百姓心中,已然成为健康与吉祥的象征。带着淡淡清香的荠菜鸡蛋,是童年里最难忘的美味。
想当初,“吃糠咽菜”以度饥荒,而如今,全麦面、各类野菜大行其道。“野菜家养”渐成气候。当下荠菜是餐桌上妥妥的美食,备受青睐。
荠菜猪肉水饺是北方经典吃法,荠菜豆腐羹则是江南风味,升级版的吃法是荠菜芝士春卷,中西混搭。有心人还发明了“时间胶囊”妙招:鲜荠菜焯水后挤成菜团,裹保鲜膜冷冻,半年后解冻仍能色泽如新。
挖荠菜自有“吉”地。济南市南部山区可为首选,由于山区气温偏低,土壤酸碱度适宜,荠菜长得敦敦实实,入口有滋有味。黄河岸边亦是选择之一,因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荠菜长得个头硕大、叶片肥厚,营养价值高。
“春山苍苍,春水漾漾。春荫荫,春浓浓”,携家人,南山踏春、河畔采摘,不亦有孔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快乐吗?
不与果蔬比出身,不与榆钱比高低,开在春日溪头田埂的荠菜品质非凡,小赋赞曰:
其生不择腴瘠,破岩瓦砾间亦能挺发。沐霜露而愈翠,经风雨而不折,野逸自生,不待精培细护。其叶,或宽展如掌,或细裂似羽,翠色中隐透坚韧。不与蔬族比艳争宠,偏在荒郊僻壤,随遇而安,自成生机。入春时,蓬勃而起,嫩可佐餐,满是清新野趣;及秋至,历经霜寒,味转醇厚,愈显本真风味。腌渍成菜,久藏不坏,纵困厄之时,亦能慰藉民生。荠菜,菜之坚韧逸群者也!荠菜花,春日溪头谦谦君子者也!
编辑:徐征 校对: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