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钟长鸣 将“五三”记忆融入城市血脉
新黄河  今天 11:25

新黄河记者:李震  

从2000年起,每年的5月3日,济南城都会响起防空警报,以纪念发生于1928年的“五三惨案”。97年前,日军的残暴行径给一座千年古城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痛,民族意识在血与火中觉醒,人们意识到:和平需要实力捍卫,尊严要靠奋斗赢得。

自1999年起,济南市政府通过警报试鸣、公祭活动、遗址展览等形式,时刻警示后人“勿忘国耻,居安思危”。如今,面对多变的格局,社会发展更需要“历史经验”。那些屈辱和反抗、奋斗和奉献,是永不消逝的历史回声,正如屹立在护城河南段的纪念碑时刻提醒着人们: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前行。

△5月3日上午,一名学生在济南惨案遗址献花并鞠躬

以史为鉴铭记伤痛

5月3日,“五三”纪念碑前,鲜花簇拥。阳光洒在碑文上,流淌出温热。济南“五三惨案”97周年之际,不少市民手捧鲜花,默默地为逝去的生命献上敬意。

正值“五一”假期,新黄河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公益人士自发向过往的游客讲述惨案经过,呼吁大家勿忘国耻,居安思危,共同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五三惨案”又称“济南惨案”。1928年5月3日,日军在济南城内肆意虐杀军民、焚毁建筑,凌辱外交人员,其残暴行径在中国近代史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痛,也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欠下的一笔血债。

根据《济南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资料汇编》中的记载:在惨案中,我军民死伤总数达11000余人,财产损失24008万余元。

对于这段历史,不少亲历者都留下了他们的口述记录,如明兆乙访问顺祥缎店少东家孟宪艺、知情者孟昭俊、遇难者家属侯瑞生的堂弟侯瑞起、索广箴的夫人和侄儿索元曙、赵秀圃之二嫂等人,记录整理了《济南顺祥缎店罹难记》。邵次明、吴静因、谷岱峰、王慰农等人作为现场目击者也以口述方式汇集了《铁蹄下的济南》一文。

△济南惨案遗址

据资料记载,当时,中国正处于北洋政府统治的混乱时期,国内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日本则趁机以其侨民在中国的安全问题为借口,对济南进行了残酷的侵占,引发了大规模的冲突和伤亡。

实际上,有分析认为,五三惨案是中日关系史上的转折点。它彻底撕下了日本“和平外交”的伪装,暴露了其“大陆政策”的侵略本质。尽管蒋介石当局在谈判中妥协退让,最终仅迫使日军撤兵而未获赔偿,但事件使中国彻底放弃对日“联合作战”的幻想,转而寻求与英美等国的合作。这种外交转向虽未能扭转颓势,却为日后抗战时期的国际联合埋下伏笔。更为重要的是,惨案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精神火种”。

历史的教训同样警示后人:弱国无外交,自强方为立身之本。日本敢于公然践踏国际法,根源在于中国内部分裂、国力孱弱。惨案发生后,国民政府虽宣称“忍辱负重”,实则暴露了其对内镇压革命、对外依附列强的本质。这种妥协未能换来和平,反而助长侵略者气焰,为日后“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埋下伏笔。

△5月3日,“五三”纪念碑被鲜花簇拥

将历史记忆融入城市血脉

2008年,中国台湾当代作家张大春在其散文集《聆听父亲》一书中提及了其父孩童时代以平民视角经历“五三惨案”的个人记忆,到歌曲《济南惨案歌》广为传唱,历史的印记在现实产生深远影响,描述感伤追忆,激励爱国深情。

如今,济南每年5月3日防空警报长鸣,五三纪念园内松柏常青,无声诉说着历史的沉重。据了解,自1999年起,济南市政府通过警报试鸣、公祭活动、遗址展览等形式,将惨案记忆融入城市血脉,警示后人“勿忘国耻,居安思危”。

4月27日,山东省国动办等联合举办的“五三国防动员普法宣传教育周”,将历史教育与国防意识紧密结合,通过防空演练、法律宣讲、公益市集等活动,让市民在参与中感悟国家安全的重要性。5月3日,山东省暨济南市在泉城广场举行防空警报试鸣活动,并同步开展人民防空紧急疏散演练、国防动员普法宣传教育等活动。

铭记历史,绝非沉溺于仇恨,而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五三惨案揭示的不仅是侵略者的残暴,更是民族团结与自强不息的必要性。当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霸权主义与单边主义依然威胁世界和平,中国唯有坚持独立自主、推动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开放,才能筑牢国家安全屏障。与此同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历史教育,尤其是青少年对近代屈辱史的认知,是培育民族责任感的关键。在济南的“国防心愿墙”上,市民写下“国防安全,人人有责”“铭记历史,守护和平”等寄语,正是历史记忆转化为现实行动的生动体现。

五三惨案已过去97年,但历史的回声永不消逝。它提醒人们,唯有铭记伤痛、汲取教训,才能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行稳致远,让历史的悲剧永不重演。

△老人在纪念碑前表达哀思

历史,从未远离现实

历史对文明存续的深意,从殷墟甲骨上的卜辞到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从雅典卫城的断壁残垣到奥斯威辛集中营的铁丝网,是中国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亦是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写下的“不知出生前之事者,永为孩童”。

公元前146年,迦太基城在罗马军团的烈火中化为焦土,胜利者的狂欢却埋下了帝国衰亡的种子——对征服的迷恋终使罗马陷入腐败与分裂。两千年后,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隔离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不仅抚平了民族伤痕,更让“永不再战”的誓言成为欧洲和平的基石。这些跨越时空的呼应,揭示着历史的辩证法则:遗忘者必重蹈覆辙,铭记者方得新生。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响彻的钟声,与广岛和平纪念公园的火焰形成鲜明对比。前者以300000这个数字将战争之恶铭刻在民族记忆深处,后者却用模糊的“原爆牺牲者”称谓淡化加害者身份。这种记忆的博弈,恰恰证明历史认知是塑造国家精神的基石。当日本右翼试图篡改教科书时,中国通过国家公祭日、历史纪录片《二十二》等载体守护记忆,不仅是对真相的捍卫,更是为现实中的国家安全构筑精神防线。

如今,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历史的眼光。阿富汗巴米扬大佛的残骸与叙利亚帕尔米拉古城的废墟警示着文明脆弱的本质,但故宫“数字文物库”里3D重现的《千里江山图》与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重建工程中的千万册典籍,又展现着人类修复记忆的顽强。历史从未远离现实,它流淌在我们的文化基因里,镌刻在城市肌理中,更内化于每个选择与判断的瞬间。唯有将历史视为流动的江河而非凝固的化石,才能在记忆与遗忘、传承与创新、坚守与变革之间,走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宽广道路。铭记历史,也是为了让每一个今天都成为未来历史的光源,以更坚定地踏上征途。

摄影:李震  摄像:李震  剪辑:徐超  编辑:柏凌君  校对: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