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是“行业新人”,小米能否完成重构信任的“科技突围”| 黄河时评
新黄河  3天前 20:13

小米汽车的现状引发了整个行业的反思。汽车工业的百年发展告诉我们,技术创新是推动行业进步的关键动力,但同时绝对不能忽视技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新黄河评论员:刘瑾阳  

5月19日,雷军发布微博称,将在22日的小米战略新品发布会上,发布小米首款SUV小米YU7。同时,他再次发长文感慨小米创业15年的历程。而在这次的长文中,关于造车,他只提了一句“2021年初,我们做了一个重大决议:造车”。

小米跨界造车的初衷是构建“人车家全生态”,但这一战略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演变为风险传导的链条。从小米开始造车以来,在历次新车发布前夕,总会迎来清一色的期待和准备好下定的“忠粉”。而这次,“少做点广告,多提升点质量!”成了舆论风向。

就在雷军内部演讲的同一天,吉利汽车行政总裁桂生悦在总结吉利汽车与极氪合并情况时说:“时间不等人,现在的市场环境对吉利汽车而言,已经没有容错的空间。”小米面对的已不仅是公关层面的危机,折射的是整个科技行业在跨界造车、技术创新与用户信任之间的深层矛盾。两天后的小米战略新品发布会上,雷军的态度,将验证小米是否拥有在危机中重构信任的潜力。

从3月底的高速爆燃事故导致3人遇难,到5月碳纤维机盖宣传与实际性能不符引发的集体维权,小米正经历成立15年来最严峻的信任考验。雷军做了一次“反思过去、看好未来”的内部演讲,微博还设置了关注100天以上才能评论的门槛。

小米试图平息近期一波接一波的舆论危机。但是,说来说去,围绕着两个核心事件,仍未给出清晰结论。

今年3月的SU7事故造成三人离世后,以公关见长的小米和雷军个人微博多日沉默,被舆论解读为“逃避责任”,直接导致小米品牌好感度下降,年轻用户群体的情感背叛感尤为强烈。资本市场也用真金白银投下不信任票,自4月1日事故公布后,七日内小米股价累计跌幅25%。

纷争多时,小米汽车在事故中的责任至今仍未有定论,而围绕“电池爆燃、车门落锁、事故定责”等一系列核心问题,也未能明晰。

信任崩塌后,SU7 Ultra的碳纤维机盖宣传争议彻底撕下了小米“技术神话”的滤镜。官方宣传中被赋予“复刻纽北原型车空气动力学设计”“提升下压力”“优化散热”等光环的4.2万元选装件,实测发现几乎仅为外观装饰,有车主称其为“带孔的碳纤维皮肤”。

面对数百名车主联合维权,小米给出的方案是“改配铝制前舱盖+赠2万积分(约合2000元)”。法律专家指出,小米涉嫌存在不当宣传,如果最终认定情节严重,那么这一行为甚至可能构成虚假宣传行为。

而雷军在内部演讲中围绕事故的回应是:“交通事故让我们意识到,公众对我们的期待和要求远超想象。”“15岁的小米不再是行业新手,没有了新手保护期。”

创业者的故事最能打动人心。小米早期凭借工程师文化与互联网营销模式取得手机市场成功,雷军通过社交媒体塑造亲民形象,吸引大量“米粉”。

当小米手机成为营销传奇,小米汽车也“一键复制”了同样的叙事。从产能到销量,小米自造车以来,屡次刷新行业速度。

但是,这次面对的不是“老本行”手机,而是对于安全性、智能化要求高出多个档次的汽车工业。

汽车工业自1886年卡尔·本茨发明第一辆汽车以来,已走过130余年。从最初的手工制造到流水线生产,从燃油动力到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汽车工业历经多次技术变革与产业格局调整,如今正站在新百年的“新势力车”关键节点。

在这场时至今日仍具有争议性的事故发生前,智能驾驶是小米一再高调宣传的重心,用户预期已被无限拉高。事故引发信任危机后,其仍在强调“质量一直是引以为傲的”“在参与的所有权威机构评测里都拿到了最高分”。

“公众对我们的期待和要求远超想象。”雷军对于击碎小米的交通事故,总结语并不得人心。

作为生产商,尤其是汽车生产商,小米对于安全性的要求本应比公众的期待更高。

多重危机冲击下,小米汽车4月交付量环比下降3%到4.25%,出现首次负增长。

小米汽车的现状引发了整个行业的反思。汽车工业的百年发展告诉我们,技术创新是推动行业进步的关键动力,但同时绝对不能忽视技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小米在交互等领域的创新固然值得肯定,但在技术应用过程中,必须经过严格的测试和验证,确保其在各种复杂场景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百年汽车品牌往往凭借长期积累的口碑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而小米在品牌建设上需要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体验。

毕竟,百年车企已经走过不少弯路,才摸索到从生产、供应链、交付、口碑到售后等方方面面的规则。而“新人”小米,连同着整个行业,在市场已经淘汰了威马等一大批造车新势力之后,从“智能驾驶”更名为“辅助驾驶”开始,应紧跟行业理性,回归工业思维,提升产品安全性和实用性,而不是像快消品一样,一味加速迭代。

小米如今的危机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科技公司从“流量驱动”向“责任驱动”转型的必然阵痛。这场危机也为整个行业敲响警钟,当技术创新速度超越社会信任建立速度时,任何“参数奇迹”都可能瞬间被击碎。

编辑:刘玉红  校对: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