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风”逐“光”追“星”,山东何以先行?| 走在前 挑大梁·述评③
新黄河  昨天 14:51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山东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定好位、挑大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继续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

新黄河记者:黄敏  

4月22日,裕龙石化60万吨/年ABS装置全流程一次开车成功;5月19日,由东方航天港总装出厂的谷神星一号海遥五运载火箭,将4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5月27日,中广核烟台招远400兆瓦海上光伏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预计年平均发电量6.94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约53.58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1562公顷……

从陆地到海洋到星空,山东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脚步不曾歇。承载全国第一个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战略布局,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向“新”向“高”向“绿”的步伐不断加快,努力为全国蹚路子作示范。

新增长引擎正崛起

5月19日15:38,随着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指令下达,在日照海龙湾海域,“天启星座”05组卫星“一箭四星”从发射船上跃向深空。碧海蓝天间,火箭尾部喷涌出熊熊烈焰,轰鸣声如雷霆般滚过海面。

5月19日,“天启星座”05组卫星准备发射。(受访者供图,下同)

这是东方航天港成功保障的我国第16次海上发射。近年来,以发射为牵引,东方航天港加速布局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东方航天港(山东)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华告诉新黄河记者,截至2025年5月,东方航天港成功实施16次93颗卫星的海上发射任务,开创了我国首次海上发射、首次海上商业化应用发射、首次火箭总装总测出港发射“一站式”海上发射等多个航天发射先河,发射区域覆盖黄海、东海和南海,固体火箭总装总测能力达到每年50发,初步形成“一港三区、前港后厂、制发一体、出厂即发射”的系统集成能力与格局。

“未来,我们将加快能力建设和市场培育,积极拓展全球商业航天海上发射市场,加快打造更加成熟的商业航天产业生态体系,加快形成商业航天新质生产力。”张华表示。

5月19日,“天启星座”05组卫星“一箭四星”在海上发射。

从全省看,除了烟台海阳,航空航天产业已在齐鲁大地“多点开花”。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核准批复济钢集团卫星制造项目,该项目填补了济南乃至山东省在该领域的空白。目前,济钢集团卫星总装基地正加快推进,全部建成后可具备年产100颗500公斤级卫星的能力。

航空航天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面对这样的蓝海,近年来,山东积极布局航空航天产业,聚力打造济南空天信息、青岛通用航空及卫星通信、烟台商业航天产业核心集聚区,逐梦“星辰大海”。

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可谓山东布局前沿产业、培育新增长引擎的缩影。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中,山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济南、青岛、烟台三大未来产业先导区。

截至目前,山东已打造42个省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总规模达3.5万亿元,千亿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达10个,带动上下游配套及关联企业超过2.6万家,一批主导产业突出、链条完整、协作密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加速形成。

产业向“高”升级

在城市发展中,稳住经济基本盘至关重要。传统产业是山东工业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在先行区建设中,山东谋划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传统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打开发展新空间。

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

高质量发展应是高效益的发展。作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调整的标志性工程,今年是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全面转入投产运营的关键之年。预计全面投产后,将形成2000万吨/年炼油、300万吨/年乙烯、300万吨/年混二甲苯产能,预计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100亿元以上,无疑将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值得注意的是,与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石化项目不同,该项目坚持绿色发展,一期建成后将减少全省地炼产能696万吨,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00万—500万吨、煤炭消费量75万吨。

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

从区域产业布局看,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将与烟台化工产业园、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共同构建“链头、链干、链尾”完整产业链集群。烟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公布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26年末,3大园区新增投资将突破4000亿元,总产值将突破5000亿元。

万华化学工业园夜景

石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正是山东传统产业升级蝶变的生动注脚。广袤的齐鲁大地上,新型工业化的场景比比皆是——在山东宏灿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款中大型零部件传统制造需140分钟以上,依托创新的一体化压铸技术,仅用155秒即可完成生产,效率提升近98%;赋能的工厂哪里水龙头没关、蒸汽阀没开,工业互联网平台卡奥斯知道,在其助力下,海尔中德智慧园区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高达80%以上,年二氧化碳减排约3.22万吨……

迈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的征途中,山东传统产业迸发更大生机和潜力,让高质量发展含金量更足。

在山东经济指标里,产业结构蝶变的信号已越发明显。2024年,山东规上工业企业营收接近12万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梯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3.32%,数字经济增加值占比超过49%;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强度下降7.4%。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构建,山东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先进产能占比已超过40%。

绿动力跃动

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能源保障。作为全国重要的能耗大省、碳排放大省,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过程中,山东发力能源转型,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诸多新能源项目加快推进。

5月7日,华能石岛湾核电基地扩建一期工程2号机组开工。

5月7日,地处威海荣成的华能石岛湾核电基地扩建一期工程2号机组正式开工。作为我国首个同时应用自主三代、四代核电技术的大型核电基地,未来,整个工程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350亿千瓦时,可满足1700万户三口之家一年的用电量,相当于每年减少标煤损耗115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760万吨。

除了在建项目,近年来,山东御“风”而起,逐“光”而行,已建成新能源项目正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供应绿电。

“暖核一号”

比如,截至2024年年底,海阳核电一期工程1号、2号机组投运六年多已累计发电1280亿度。作为全国核能供热的先行者,其打造的“暖核一号”已让更多群众受益。“‘暖核一号’已覆盖烟台海阳、威海乳山1300万平方米、40万用户,累计提供清洁热量1432万吉焦,节约原煤消耗12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37万吨。”山东核电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新黄河记者。

随着一系列核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项目实施,山东能源结构含“新”量、含“绿”量快速提升,告别“一煤独大”,已获批国家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区。

特别是2024年,山东完成能源领域投资2140亿元,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1.15亿千瓦,占比达48.3%,在沿海省份率先破亿并历史性超过煤电。今年4月,山东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已达1.25亿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51.7%。

5月27日,中广核烟台招远400兆瓦海上光伏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

从各类新能源规模看,山东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8514万千瓦,连续8年稳居全国第一,实现新增全社会用电量全部由绿电供给;在建在运核电装机突破1420万千瓦;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达到542.4万千瓦,居全国第三位。

面对激增的新能源电力,山东成为全国首个推出深谷电价的省份,在全国首创分时电价机制,引导“错峰用电”。“德州某大型轮胎制造企业,年用电量近4亿度,在电价政策引导下,企业把原来在高峰、尖峰时段进行的轮胎硫化工艺环节,调整到了低谷、深谷时段,一天可节省电费25万元,一年可节省8000多万元。”山东省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能源转型之际,聚焦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山东推进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PM2.5浓度同比改善5.18%,优良天数增加22天……

向“新”向“高”向“绿”,深耕不辍,扎根于齐鲁大地的先行区,终将“百花满园”,闯出新路。

编辑:郑楚翘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