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行政领域代表刘沫含答新黄河:远赴边疆开展法律服务,读懂了“民族团结”的深意
新黄河  4小时前

新黄河记者:李运恒  

7月8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请司法行政领域代表围绕“践行为民宗旨 建设法治中国”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会上,作为代表,吉林衡丰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沫含在回答新黄河记者的提问时表示,这五年间,通过500余件法律援助案件的办理、4000余人次的法律咨询,让自己能用群众的语言去帮他们解读正式的法律条文,“这一段旅程是自己人生中非常重要的篇章。”

刘沫含来自吉林省长春市,是吉林衡丰律师事务所的一名党员律师。2019年7月,刘沫含报名参加了司法部“援藏律师服务团”,前往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法律援助中心开展公益法律服务。三年援藏工作结束后,刘沫含又报名参加了“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继续开展了两年志愿服务。

新黄河记者现场提问刘沫含,连续数年远赴边疆开展法律服务,是在什么样的信念支持下作出这样的选择?以及最大的感触和收获是什么?

刘沫含介绍,从祖国东北到雪域高原,再到西部边陲,自己的选择源于双重身份赋予的初心。

她表示,第一,是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作为一名党员律师,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用专业知识服务各族群众,“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荣光”。

第二,是一名人民律师的使命。法治阳光不应因地域偏远而黯淡。当看到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特别是农牧民、残疾人等群体面临“找法难”的困境时,自己常想,律师的价值应该不仅体现在法庭之上,更在于让法律服务走进千家万户,这也是律师职业信仰的必然选择。

这五年的公益法律服务工作让刘沫含有几重收获。“被需要”的价值感,在西藏海拔4500米的帐篷里,在新疆的田间地头,当看到群众因为得到法律援助愁容舒展时,当帮农民工索要工资时,当帮农牧民守住草场时,当帮助残疾人守护权益时,她就在想,法治的温度足以穿越语言的障碍和地域的距离。

“心相连”的凝聚力,在服务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群众的同时,也是法治精神和民族情谊双向滋养的过程,他们那一句句感谢,让刘沫含更加读懂了“民族团结”的深意。

“接地气”的成长力。这五年间,通过500余件法律援助案件的办理、4000余人次的法律咨询,让刘沫含能用群众的语言去帮他们解读正式的法律条文。通过普法宣讲,让书本上的法律转化为群众解忧的钥匙,也使边疆地区群众的心中升腾起法治信仰。她说,这一段旅程是自己人生中非常重要的篇章,未来还会继续秉持初心,做一名融专业之力、怀赤诚之心的法治奋斗者,在未来的路上,让法治阳光点亮更多角落。

据了解,在边疆提供法律服务的五年间,从雪域高原到伊犁河谷,刘沫含累计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500余件,提供法律咨询4000余人次,代写法律文书1000余份,开展法治宣讲200余场。援藏援疆期间,刘沫含累计为各族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近千万元。未来,刘沫含表示会继续以坚定的法治信仰、赤诚的为民初心,在法治中国建设中践行使命担当,努力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律师。

编辑:孙菲菲  校对: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