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到底在哪儿?有学者认为不在黄河源头而在西蜀岷山
新黄河  5小时前

新黄河记者:钱欢青  

有关“昆仑石刻”的学术争鸣依然在继续。有趣的是,《光明日报》7月18日刊登的三篇争鸣文章,都对“昆仑”地望进行了辨析。周宏伟写的《“昆仑”的含义》,指出历史早期的“昆仑”并非神话地名,而是描述特定地貌的实际地名;徐学书写的《“昆仑”应指西蜀岷山》,从文献记载中“昆仑”的特征入手,认为“昆仑”不在黄河源头而在西蜀岷山;武锋写的《古昆仑山不止一处》,认为古“昆仑山”最初是一个“通名”,即使石刻为真,也不能“实证”发现地就是古代昆仑地望。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主编周宏伟写的《“昆仑”的含义》一文,经过对“昆仑”含义的追根溯源,认为“‘昆’‘仑’分别是众多、沟谷的意思,因而二字合起来的含义自然就是‘众多沟谷’。也就是说,昆仑是先民用来描述地表多沟谷这样一种地貌状态的词语。北方地区最为典型的多沟谷区域就是水土流失严重的陕北、陇东黄土高原,因而,最早的昆仑应位于这一带。事实上,这一带与传说中黄帝部族、北迁后三苗部族的活动区域也是基本一致的。这就意味着,‘昆仑’一词很可能是黄帝部族语言与三苗部族语言长期交流、融合的结果。……后来,随着黄帝系先民的西迁,类似黄土高原的多沟谷地带也有可能被称为昆仑。这就是先秦时期昆仑已不止一处的原因。汉代以降文献中出现的‘昆仑山’称呼,或是对‘昆仑虚’‘昆仑丘’的误认,或是出于汉武帝的武断,或是指位于或靠近昆仑区域的较高大山体。随着昆仑含义或所指的变化,与昆仑相关的遥远叙事才逐渐被神化起来。”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学书在《“昆仑”应指西蜀岷山》一文中写道:“‘昆仑’地望与‘昆仑石刻’真伪密切关联,明确‘昆仑’地望对认识‘采药昆仑’石刻具有重要价值。我认为‘昆仑’地望不在黄河源头而在西蜀岷山。秦始皇派人赴黄河源头‘采药昆仑’缺乏依据。”

徐学书认为,梳理古史传说记载,“昆仑”具有“属性特征——载天之山”“区位特征——居地中央”“生态特征——出不死药”等三大文化特征。按照这些文化特征,“现实中符合条件的大山,唯有岷山”。文章写道,“传说中‘昆仑’三层四方形、上载‘天庭’。岷山东麓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出土青铜神坛,正是作三层四方形、上载‘天庭’太阳神殿;出土的蜀王暨大巫师青铜大立人像,立于三层四方形基座上。成都市北郊羊子山西周至春秋时期古蜀国夯土祭坛,造型也作三层四方形。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和羊子山祭坛,皆面向‘岷山之首’的‘女几山’——今九顶山祭祀。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出土文物反映其主要祭祀对象为‘天’,由天庭、天神(太阳神)、群巫、神山、神树、神鸟、神兽和奇花异果等构成的天国神界,与关于‘昆仑’‘都广之野’的传说记载一致。三星堆遗址祭祀坑考古发现表明,古蜀人视岷山为承载‘天庭’的‘昆仑’,考古发现可为文献记载提供佐证。”因此,文章认为,“正如著名前辈史学家蒙文通先生早年得出的‘昆仑……舍岷山莫属’结论那样,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呈现的‘昆仑’即现实中的西蜀岷山。古史传说中的‘昆仑’地望在西蜀岷山,文献记载中秦始皇亦是派韩终赴岷山采药,并无派人赴黄河源头进行‘昆仑采药’的记载。出现在黄河源头区的‘昆仑采药’石刻,既于史无证,也与‘昆仑’地望不合,疑为伪刻。”

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武锋则在《古昆仑山不止一处》中认为,“仝涛研究员认为古昆仑山为青海星宿海周邻山脉,揆诸史实,这个结论并不周全。石刻文字即使为真,也不能把古昆仑山地名‘唯一化’。”

文章认为,“古昆仑山本是先秦东方一些文化较高的国家想象出来的理想圣山,为了保持其神秘性,只能将其推到极其偏远、人迹罕至、地势甚高的地区。同时,时人想象出了很多美好的自然和地理景观。西北之地远离中心文化区而不被轻易找到,成为古昆仑山想象中最常出现的地方。西北地域广大,很多地方符合人们对昆仑的想象,故而多地都有古昆仑山的说法。这说明古昆仑山的称呼,最初是一个‘通名’,新疆、甘肃、青海等地都可以使用,但经过长时期发展,这一通名逐渐固定在现今的青海地区,成为专名。……古昆仑山有多种称呼,比如‘崐崘’‘昆陯’等,可以看作在流传过程中因语言文字的差异而发生了变化,因而有多个名字出现。所以,青海扎陵湖石刻即使为真,也只能说明青海是古昆仑山所在地之一,而非唯一。”

编辑:孙菲菲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