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自古有两张文化名片:泉水文化和名士文化。两者可谓水乳交融,无法割裂,且相互辉映,珠联璧合。
距今3000多年的商周时代施行分封,济南为古谭国(都城在今城子崖一带)地。《诗经·小雅》有一首《大东》,为古谭国一位不知名的大夫所作。对于谭国人的生活状况,诗中写道:“有冽氿泉,无浸获薪。契契寤叹,哀我惮人。薪是获薪,尚可载也。哀我惮人,亦可息也。”其大意是:冰冷的泉水呀,不要浸湿砍下的木柴。我睡梦中也唉声叹气,为我小民而悲哀。木柴尚可用车拉载,我疲劳的小民啊,休息一会儿也应该。从“有冽氿泉,无浸获薪”两句,可见济南地区在远古时期泉水之旺盛。这是关于济南泉水最早的历史文献记载。
最早记载“济南八景”的是明刘敕的《历乘》:“昔人标为八景,而沧桑代变,湮没者多。”足见“济南八景”在明代时就已历经久远。明崇祯《历城县志》则分别标出了“八景”之名,并在卷首刊出八景图八页,这八景是:锦屏春晓、趵突腾空、佛山赏菊、鹊华烟雨、汇波晚照、明湖泛舟、白云雪霁、历下秋风。在这八景图中,大部分正是以泉水作为风景和人文底蕴的。
你可知晓,民国以前有多少诗人曾经写过赞美济南泉水的诗?一共写了多少首?据不完全统计:1000多位诗人,5200多首。
郦道元,北魏时期杰出的地理学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著有《水经注》。郦道元与济南有着深厚的渊源,其父长期在山东做官,他对济南的自然地理非常熟悉,也很有感情。该书《济水》篇对济南的山水有非常详细精彩的描述。单就一句“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语言质朴,生动逼真,活化出1500年前趵突泉的神韵与风采。
唐代,众多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李邕、高适、王维、卢象、魏炎等,都曾在济南漫游、做官或寓居。他们在济南交友酬赠、游历山川,以自身的感受描摹他们眼中的济南山水名胜,用他们的妙笔创作出一系列歌咏济南的优美诗篇,成为济南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李白咏济南的山水诗,最著名的当数《古风》中对华不注山的形象描写。李白还写有《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
“诗仙”来过,“诗圣”亦来过。史称“历下亭之会”的盛宴雅集上,杜甫文思如趵突般汩汩涌流。他为济南留下的“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和泉城济南的文化标签。
明朝诗人王象春曾写道:“济南自古多名士,每得风流太守来。”曾巩、苏辙、晁补之等文化名人均在济南担任过重要职务。
北宋文学家李格非,女词人李清照之父,其著述《历下水记》,虽已散佚,但铸就了其一生的文化贡献。济南二安,词中龙凤。作为济南的一个文化现象和文化旗帜,其美妙绝伦的宋词中,又有多少是在湖上泉边一笔写就的啊!
金元之际的杰出诗人元好问:“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作济南人。”元曲大家张养浩:“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常吼半空雷。”赵孟頫的“若到济南行乐处,城西泉上最关情。”他们对济南、对济南的泉水,也必定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悟和感情,才能写出如此妙言佳句。
元代著名地理学家于钦给济南留下了山东现存最早的一部方志《齐乘》,称“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明代诗人晏璧,在历史上第一个对济南七十二泉逐一题咏,其中不乏传世经典;清代学者任弘远编纂第一部山水志《趵突泉志》……
明代之文学前后七子,星耀文坛。前七子中的边贡,后七子中的李攀龙,都是明代文人的佼佼者。他们的文学作品当中,相当一部分有着泉水文化的底色和背景。又如王士禛、蒲松龄、王苹、周永年、董芸诸人,哪一个不是用自己的经历和作品,诠释和创造着济南的泉水文化?
近年来,学界出现一个热词:“泉性”。遑论上文中这些璨若星辰的济南名士,即使这片土地上的芸芸大众,他们也都与泉水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虽无法从文化典籍当中找到他们的身影,但是喝着泉水长大,身边就是哗哗流淌的泉水,怎么可能无动于衷,怎么可能与这泉水没有关系。恰恰就是他们,与这些历史明星,共同创造了济南的历史、济南泉水的历史。因为,泉性,已经渗透在每一个在这里生活学习工作和经过的人的身体当中去了。
作者:庞新华
编辑:郑楚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