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李运恒
7月17日是今年北京中考招生志愿填报的最后一天,来自北京市朝阳区的何先生又一次帮儿子修改了志愿。在7月13日—17日的北京中招志愿填报时间里,何先生每天都会打开报名网站辅助儿子调整志愿以求稳妥。今年是北京新一轮中考改革落地的第一年,涉及考试科目、分值结构、招生政策等方面的调整。一直以来,减少中考计分科目或调整科目分值、权重等,被认为是为学生减负的积极措施。今年北京中考总分值由以前的670分降至510分,“小四门”取消,即历史、地理、化学、生物改为等级考查不再计入总分;招生政策按照提前招生、指标分配和统一招生录取三个批次,其中指标分配招生包括市级统筹和校额到校招生,共设8个志愿,每个志愿学校可以填报2个专业。
6月24日,考生在结束语文考试后走出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丰台二中小屯校区考点。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有家长认为,由于今年北京中考政策中校额到校、集团校直升等升学途径的增加,统一招生的录取名额有所缩减,无疑会加剧成绩中等的考生在统招中的竞争压力。何先生儿子的成绩偏中游,“求稳”成为这批考生家长的慎重选择。中国教育在线执行总编任蕾在接受新黄河记者采访时也谈到,“校额到校”名额增加确实会挤压统招计划,不过她也认为从北京普高招生的总计划数来看,今年较去年人数增加了3000人左右,这种挤压状态并不影响整体。她认为,家长们的焦虑心态更多源于改革带来的新变化没有历史参照。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则表示,名额分配主要目的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这对于薄弱的初中学校是有利的做法。“从全国看,有的地方已经做到了100%的名额指标分配到校。但目前,北京只是部分名额到校。”
不仅北京中考取消“小四门”,全国多地调整中考科目或分值
今年3月18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信息,2025年北京市普通高中招生规模8.5万人左右,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3.3万人左右。相比2024年普高招生8.2万人,今年扩招3000人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北京普高招生规模一直在增长,而中职招生规模近五年首次出现下降,2024年招生规模3.55万人,今年缩减至3.3万人左右。
另根据北京教育考试院的信息,2025年北京市报名参加中考的考生共计11.05万人,而2024年的中考考生共计10.95万人,略少于今年。
北京普高招生扩招的另一面,今年也是北京新一轮中考改革的第一年,首当其冲的是科目的减少和分数的缩减。北京教育考试院官网显示,今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体育与健康,总成绩为510分,历史、地理、化学、生物,即“小四门”改为等级考查不再计入总分。
网上有声音认为,北京中考招生总分值从670分降为510分后,或导致分数段密集化,加剧同分竞争。
在接受新黄河记者采访时,熊丙奇表示,在我国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都是按照学生的考试科目总分从高到低排序,并结合学生的志愿来进行录取。从全国看,过去几年进行的中考改革,核心依然是围绕科目调整,并没有改变录取制度,只是科目的增增减减。“可以看到,此前有的(改革)为了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增加中考计分科目,于是计分科目多达10门;后又因学生压力大、科目多,开始减少科目。”
值得注意的是,科目和分值调整的不只是北京。今年2月,西安市教育局发布通知,决定从2026年起,西安市中考计分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道德与法治、历史、体育与健康,共7科,较此前10科减少3科。同样是今年2月,广州市教育局发布《2027—2029年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拟调整录取计分科目分值,其中语文、英语分别提高20分,数学提高30分,体育与健康、物理保持不变,道德与法治、历史、化学均降分;2025年起,长沙市中考生物、地理调整为考查科目,2026年体育增加10分,也就是说今年长沙市中考总分不变,仍为700分,而明年开始,长沙中考的总分将变为630分。
此外,2025年起,河南中考也有重大改革,今年起生物、地理不再全省统一命题,改由各省辖市自行组织,学完即考,对象是初二学生。2027年起,中招实验操作考试科目由目前的物理、化学、生物三科调整为物理、化学两科。
熊丙奇认为,不突破按总分录取的模式,不管怎么样去调整考试,中考的计分科目都不可能解决现有的学生应试的负担和压力问题。此前,他也曾提到,减少中考计分科目,是在中考改革过程中,进行的学科调整、优化。可由于现实存在的应试化倾向,如何让学校和学生重视不计分科目,这一问题又凸显出来。“这也让中考改革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而摆脱这一困境,一方面要推进中考评价改革,另一方面,要改革对初中学校办学的评价,不能再用升学率评价初中办学,不能因追求升学率而纵容初中违规办学。”
指标分配并非新名词,校额到校是必选吗?
反复修改志愿填报信息是因为何先生始终有些焦虑。他儿子的成绩处于学校的中游,为了报考更为稳妥,填报志愿前已经查阅了大量北京中考的改革信息。最终,何先生和儿子商量后填报了指标分配招生中的校额到校5个志愿,再填报了统一招生的9个志愿。
何先生辅助儿子填报的志愿情况。
根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的信息,2025年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实行考后知分填报志愿,按照提前招生、指标分配招生、统一招生三个阶段进行录取,被前一阶段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后一阶段的录取。统一招生录取结束后,相关学校公布未完成的招生计划,未被录取的考生可填报征集志愿进行录取。这也是北京新一轮中考改革的另一个重要变化。
其中,指标分配招生包括校额到校和市级统筹,校额到校采取校内选拔方式,依据考生志愿及成绩录取,考生总成绩须达到430分,综合素质评价须达到B等。而统一招生,则是按照考生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照志愿顺序,择优录取。
“我觉得家长们的焦虑,主要是因为今年是北京中考改革第一年。”任蕾认为,因为没有历史依据作参考,大家在报志愿的时候会考量更多因素。对于绝大部分孩子来讲,现有分数能去到的学校依然是和自己学习能力相适应的学校,不会出现太大偏差。“不可能从非常顶尖的学校滑到一个不那么好的学校。”任蕾笃定这样的情况肯定不会出现,因为中考志愿的填报方式依然是分数优先。
任蕾提到,指标分配并非北京中考的新名词,2017年之前,北京中考曾实行名额分配制度,“当时整体实行大排队,优质校有名额,薄弱校也有名额,但所有人会放在一个池子里进行大排队,从高到低录取。”任蕾认为,校额到校的政策相比之前的名额分配方式,实际上是在向普通校倾斜,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普通学校的学生,“在自己本校内排队,不用去跟优质学校的孩子去排队,这是更优的分配方式,对于各学校、各区来说,也能减少从强区到弱区的掐尖儿。”
“家长们选择‘校额到校’时,不用非要把志愿填满,填的学校一定是自己想去的学校,因为即使没被录取,还有统招批次机会。”任蕾认为,一方面,直升的学生并不参与“一分一段表”的排名;另一方面,学校的指标分配也并没有增加非常多;此外,整体的统招计划中相较于去年增加了3000个左右的名额。而从另外的层面看,通过校额到校报名的学生多了,统招的学生总量也在变少,这是此消彼长的,总的学生人数并没有变化,整体看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此外,任蕾也认为,对于各区而言,通过直升、校额到校等方式,可以留住本区的优秀生源,这对于高中段的教育生源会更加均衡。
来自北京市东城区的赵女士告诉新黄河记者,孩子的成绩位于东城区中上游,今年中考时提前签约了本校,填报志愿时也把本校放在了首位,这样的选择让她没有过多担心,也“更稳”。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中招办主任肖军光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时要突出一个“稳”字。“往年都是建议考生和家长选择两三个学校来保底,但今年政策变化大,大家尽量还是将保底学校增加到4到5个。”不过,肖军光建议考生还是要填报好兜底学校,尽量避免滑档。他也不建议考生选择复读,因为“明年开始,中考生逐年增加,复读面临的竞争压力可能更大”。
另根据北京市教委发布的《关于做好2025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的意见》,要求将全市优质普通高中不低于50%的招生计划分配到初中校。
选拔性考试和合格性考试下的“蘑菇云”
近年来,中考分数呈现高分段密集、低分段稀疏的分布现象常被形容为“蘑菇云”。由于高分考生数量激增,分数差距缩小,直接导致竞争加剧,甚至会出现仅差1分即相差数百名考生的情况,“头重脚轻”的“蘑菇云”现象也成为众多中考家长和考生最为担忧的事情之一。
“‘蘑菇云’现象也并不是仅仅今年才出现。”任蕾认为,作为已经存在很多年的现象,其背后是选拔性考试和合格性考试两考合一造成的。“试题难度变低了,区分度必然要降低。但从分数段密集上看,今年的分数分布情况和去年相比,并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她还谈道,北京总的考试人数体量没有那么大,而且现在是按区录取,“其实到每个区,人数最多就是海淀区和朝阳区,根据一分一段表的话,蘑菇云现象和往年相比变化也没有太大。”
熊丙奇分析,全国的中考录取方式目前大致有三种,一是学校自主招生,二是名额分配,三是统一招生。“名额分配或者说指标生,其主要目的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把示范性高中的名额分到各个初中学校。”他认为,这对于薄弱的初中学校是有利的做法。“简单来讲,每一个初中学校都有一定的名额去进入示范性高中,这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做法,引导家长学生不要那么功利去择校。”
“从全国看,有的地方已经做到了100%的名额指标分配到校。”熊丙奇谈到,“目前,北京还只是部分名额到校。”
熊丙奇认为,在中考招生中,高分段并不代表高名次。中考是选拔性考试,曾有建议增加中考难度,加大中考区分度,但家长不同意,因为会增大考生负担。“这是个两难之举,因此现在的中考既是评价考,又是选拔考。评价考就是让更多学生能够合格,让大家考出不错的分数。而选拔考是要选拔适合接受高中教育的学生。”熊丙奇表示,可以看到目前中考试题的普遍变简单增加了高分段学生,但高分不一定提高排名,反而加剧了部分学生的应试压力。“这是现在比较尴尬的地方,既要发挥选拔作用,又要起到评价作用,既要满足考高分的需求,又要按照名次来录取。”
家长的焦虑:稳一点还是冲一把?
自2018年以来,北京中考已经经历了三次改革。2018年,北京中考首次实施3科选考;2021年,北京中考方案再次改革,实行全科全考、两考合一。其中,初二考2科,初三考8科。
“对于家长而言的话,永远没有一个最合理的或者说最满意的方案。”任蕾谈到,改革的目标肯定是为了更好更优,但教育改革还是应该更稳定。“中考还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在这个阶段还是更多基于公平、减负。”
不过,一位不愿具名的北京中学老师也有其他想法,他表示,中考的校额到校是在想办法进行教育平衡化,但也在削弱高中的整体教育水平,让优质高中的生源变得参差不齐,带来了教学的难度。“而对于优质初中校的部分学生来说,可能会因校额到校,名额给了不如自己的其他学校的学生,让自己痛失理想的学校。”
不仅仅中下游的学生家长在焦虑,任蕾表示,自己也看到一些学习成绩上游的学生家长也在焦虑,“是选择留在本校直升,还是努力一把,冲击更好的学校?”任蕾分析,只要有选择就容易焦虑,担心选错。她认为,政策的变化肯定是会导致部分家长焦虑,这是不可避免的,与此同时这种焦虑还会通过自媒体的放大、传导,并被放大。
任蕾还提到,北京的普高率相对比较高,虽然不同区有不同的比例,但基本上都在70%以上,最高的区能达到90%;此外,中考选择分流未必是不好的选择,还要根据孩子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考量。“不是所有的人都要走学术的路线,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就业上,路是多元的,并非只有一条。”
谈到中考志愿选择时,熊丙奇建议,中考不应仅仅按照名次录取,而是应按照学生在分数达到评价之后再进行录取。同时,还要推进高中的多样化发展、均衡发展,拓宽学生们的选择,而不是强调示范性高中。“家长都想自己的孩子进示范性高中,那就会产生进重点高中的竞争。另外,家长普遍存在普职分流焦虑,都想进普高不愿意去中职。”
“在现实情况之下,家长一定要转变心态。”熊丙奇谈到,“非常明确地说,很多孩子并不适合读普高。另外,也可以看到中职学生也并非读完中职就直接就业,很多中职学生也会选择读高职或者本科等。”
2025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录取结果查询页面。
熊丙奇认为,一方面是教育制度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家长们对孩子的期待问题。“在迎合家长的需要之后,不适合读普高的孩子去读普高,压力大,学不好,最后又不愿意去成为技能人,才会产生结构性失衡,造成更严重的教育焦虑。”
7月24日,是今年北京中考指标分配招生录取结果查询时间,何先生的儿子并没有查到校额到校的录取结果,他说:“结果如预期一样。”统一招生录取结果查询时间为7月30日12:00,何先生和儿子继续等待着结果。
校对:李莉 编辑:刘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