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苏冉
随着上证指数再度站上3600点,两融余额重回2万亿元高位,杠杆资金加速进场,投资者参与热情高涨。8月6日,A股两融(融资融券)余额报20094.14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的2.30%,而上一次两融余额突破2万亿元还要追溯到2015年5月20日。投资者关心的是,同样是2万亿元,这次有何不同?
具体来看,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8月6日,融资余额19953.34亿元,融券余额140.80亿元。当日两融交易额占A股成交额比例达10.10%,从资金流向观察,制造业、金融业、信息传输业资金买入额位列前三,成吸金主力。盘古智库(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这一现象反映出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回升,表明投资者对于后市持有较为乐观的态度,愿意通过杠杆手段增加投资规模。
随着近期市场赚钱效应开始积累,个人投资者资金加速入市,7月下旬融资余额重返1.9万亿元上方。融资资金无疑是近期市场的重要增量资金,7月21日-7月30日,A股成交额较此前明显增长,持续维持在1.7万亿元以上。在此期间,融资余额八连增,合计增加逾800亿元。根据统计,A股融资余额已连续6周增长。其中,7月25日当周融资净买入额高达446.73亿元,为今年第二大单周净买入额。如果从月份来看,融资余额已连续3个月增长,累计增长金额高达1949亿元。
时间回到2015年,彼时市场交投活跃、两融余额一路攀升,在2015年5月20日达到2.01万亿元后,于2015年6月18日攀升至2.27万亿元的历史峰值。此后,随着市场行情的波动,两融余额也经历了大幅波动。
此外,今年以来港股也迎来大量资金流入。除外资大量布局港股外,南向资金净买入港股达8200亿港元,超过去年全年金额,创历史同期新高。内地投资者配置港股需求激增,南向资金连续第25个月净买入港股。专家认为,在政策支持资本市场长期资金入市的环境中,港股红利资产受关注。
不过,虽然同样是突破2万亿,相比十年前,资金流向出现显著不同。7月以来,两融资金主要流向的行业是医药生物、电子、电力设备等。主要流向的个股包括贵州茅台、宁德时代、胜宏科技、新易盛、比亚迪、药明康德等。相比之下,2014年至2015年期间,融资资金更偏向于金融板块。
此外,在股票数量上也有不同。2015年A股上市公司总数不足3000家,现在已超过5400家。2015年5月20日,有两融余额的个股835只,平均值20多亿元,如今超过3700只个股有两融余额,平均数仅5亿多元。
招商证券指出,今年以来一个重要增量资金正反馈机制仍然是融资融券,在突破了扭亏阻力位之后,融资余额呈现流入规模持续扩大的态势,成为推动市场上行的另外一个重要力量。“7月股票市场可跟踪资金净流入,融资资金成为主力增量资金。”该机构进一步指出,“展望8月,在市场风险偏好整体改善情形下,融资资金或有望继续活跃。”
业内观察,本轮两融扩张的根本动力在于政策预期改善与制度环境优化。此前,监管层推出降费率、优化规则、强监管的组合拳,融资利率出现大幅下降,同时融券业务暂停转融通,两融标的扩容至大多数正常交易股票。这些改革显著降低了杠杆成本,同时优化了风险控制机制,构建起更稳健的杠杆交易体系。
富国基金认为,两融余额上升代表投资者使用杠杆的比例增加,是市场“风险偏好放大器”。它常常反映出投资者对后市的乐观态度,愿意承担更高风险以放大收益。参考历史牛市如2014年,两融余额快速攀升,往往会催化指数加速上涨,或是牛市深化、从“结构牛”转向“全面牛”的风向标。本轮行情或已展现出牛市初期特征:交易活跃度和杠杆资金上升提供“动量”,风险偏好改善营造“情绪基础”,行业主线清晰勾勒“结构框架”。
经济学家李大霄则提示风险,他认为,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冷静,散户要避免盲目跟风加杠杆,尤其需要评估自身风险承受力。
校对:汤琪 编辑:刘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