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 | 中国诗词文脉中的山东答卷
新黄河  6小时前

新黄河记者:徐敏  

2005年7月28日,济南国际泉水节期间,璀璨绚烂的3000架无人飞机秀在大明湖上空点亮泉城夜空。光影交织变换,夜空中倏然出现了“济南二安”李清照、辛弃疾的身影。柔婉清丽的李清照手持团扇,吟咏着“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从荷花丛中迎面而来;豪放硬朗的辛弃疾则手持宝剑,高歌着“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从历史深处走来。

那一刻,观赏无人机表演的人群沸腾了。他们是“千古第一才女”和“词中之龙”,不仅是济南文学史、山东文学史上的明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华彩乐章。“济南二安”的影像映照在明湖上空,也映照在诗词文脉的绵绵长河之中。

8月9日,“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天津举办。“何以中国”的叩问,在齐鲁大地上激荡出深沉的回响。当“和合共生”的文化理念与山东诗词文脉相遇,我们得以窥见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在宏阔的中华诗词版图中,山东是其中不可替代的精神高地。

“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这是《诗经·齐风》中描写齐人狩猎的矫健豪迈的一首诗。让我们从《诗经》时代开始寻找山东文学的脉络。

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山东的诗教传统可追溯至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训诫。《诗经》中“鲁颂”四篇,不仅是祭祀乐歌,更是山东文学精神的最早源头。汉魏时期,“建安七子”中的孔融、王粲等人以刚健文风开创一代诗格;左思《三都赋》虽非严格意义上的诗歌,却展现了山东文人的宏阔视野。

至唐宋,齐鲁大地孕育出的诗人更如群星璀璨:储光羲的田园诗清新自然,“济南二安”——辛弃疾与李清照,一豪放一婉约,笑傲词坛。明清时期,李攀龙领衔的“后七子”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影响深远;王士禛的“神韵说”则成为清代诗学重要理论。这种绵延不断的创作传统,使山东诗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如果我们细品诞生于齐鲁大地上的这些诗歌的韵味,能够感受到这些诗词作品中也充满了属于山东的刚柔并济的地域品格。泰山之雄与泉水之灵,塑造了山东诗人特有的精神气质。左思“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的高亢吟咏,展现了山东诗词雄浑高洁的气魄;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明湖辞章,则流露出灵动婉约的另一面。辛弃疾将这两种特质完美融合,既有“醉里挑灯看剑”的豪迈,又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柔情。

这种美学特质,正暗合“和合共生”的文化理念。山东诗人既能写出边塞诗的慷慨激昂,也能创作田园诗的恬淡自然;既有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情怀,也不乏道家返璞归真的出世之思。这种多元融合的创作特征,使山东诗词成为中华美学精神的典型代表。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当代文化语境下,我们重新探索和理解这些诗词的内涵也很有必要性。当全世界面临着文化同质化、特色文化淡化、文化多样性减少的状态时,山东诗人所写的诗词中所蕴含的“和合”智慧提供了重要启示。

这些诗词中蕴含的文化意蕴告诉我们,文化自信不是排他性的自我封闭,而是在坚守本根基础上的兼收并蓄。如今,在齐鲁大地上仍然进行着很多这样的实践。济南大明湖端午诗会、中华“二安”诗词大会、青州李清照诗词文化节……这些当代文化实践,正尝试将传统诗词精神创造性转化为现代文化资源。这种古今对话的实践,正是“何以中国”的当代回答——通过激活传统文化基因,构建具有包容力的现代文明形态。

山东的诗词文脉构建了一条连接古今的精神通道。在这片诞生过孔子、孟子、墨子等思想巨匠的土地上,诗词不仅是文字艺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心灵境界。这种生生不息的诗性智慧,正是中华文明能够穿越数千年风雨依然焕发生机的秘密所在。

从《诗经》的“齐风”“鲁颂”到李清照的婉约辞章,从“建安七子”的慷慨悲歌到辛弃疾的金戈铁马,齐鲁大地上书写的诗词以其独特的山河气韵与人文精神,构筑了中国文脉中最为厚重的篇章之一。这里孕育的诗词不仅是文学表达,更是一种文化基因的传承,这是对“何以中国”这一命题最深邃的回应。

编辑:柏凌君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