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杜林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000651.SZ)9月3日晚间公告,其重要股东京海互联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已完成对公司股份的增持计划。
这一举动本应提振市场信心,但由于时机特殊,反而在投资者中引发了一场关于其动机和影响的激烈争论。
21亿资金落定:经销商联盟“顶格”加仓
据公告披露,京海互联自今年3月20日启动增持计划以来,历时约5个半月时间,通过二级市场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增持格力电器股份4638.27万股,耗资20.99亿元。此次增持金额超过了此前公告的10.5亿元下限,但未突破21亿元的上限范围。
增持完成后,京海互联持有格力电器股份总数达到4.39亿股,持股比例从此前的7.01%上升至7.83%,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格力电器重要股东的地位。
值得关注的是,京海互联在此次增持中采用了自有资金与金融机构增持专项贷款相结合的融资方式。这一资金安排体现了股东对格力电器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也显示了金融机构对优质上市公司价值的认可。
格力电器在公告中特别说明,本次增持完成后不会导致公司股权分布不具备上市条件,不会影响公司上市地位,也不会导致公司控制权发生变化,保证了公司治理结构的稳定性。
风暴眼:蹊跷的业绩与“变阵”的京海
投资者对此次增持反应强烈,直接原因是格力电器不久前发布的一份半年报。财报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2.66%,其中国内业务收入下滑了5.27%。
与此同时,格力电器的财务数据也出现了积极信号。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95%,海外业务收入增长10.19%。特别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从51.22亿元大幅增至283.29亿元,同比增长了453%。但另一项数据显示,公司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342.75亿元,同比降幅超过1300%,表明公司在大举进行投资性支出。
格力电器财报发布后的首个交易日,股价大跌近6%。营收下降但经营现金流激增,同时又大幅增加投资,这一系列数据反差让外界对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和资金用途产生疑问,也让京海的增持行为有了更复杂的解读背景。
京海互联的身份是解读此事的另一个关键。它并非普通的财务投资者,其前身是20世纪末格力为解决渠道冲突而主导成立的经销商联盟。经过多年发展,京海已成为一个与格力管理层利益高度相关的实体,被称为“大佬俱乐部”。但近年来,随着格力渠道改革,部分创始成员如河北的徐自发等人已退出一线。这意味着,京海的部分股东已从业务操盘手转变为纯粹的财务投资人,其投资决策的出发点也因此变得更加多元化。
天眼查显示,京海互联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股权结构清晰地反映了其作为格力核心经销商联盟的背景。其第一大股东为重庆精信格力中央空调工程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约22.29%。紧随其后的是河南格力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与具有国资背景的杭州工商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二者持股比例均在19%左右。
此外,来自海南、浙江、湖南、四川、江西等地的多家格力区域销售或安装公司也是其重要股东,合计持有剩余约38%的股份。这种由多家地方实力经销商共同持股的结构,决定了京海互联的决策代表了格力最核心渠道力量的集体利益。
因此,京海当前的股东构成和利益诉求,已不再能简单地等同于一线经销商。这也引发猜测:京海此举是出于渠道信心,还是为了更长期的战略安排?
千名投资者激辩:信任博弈还是精准算计?
增持公告发布后,迅速吸引了1300多名投资者在网络平台展开激烈辩论,观点鲜明对立,核心争议聚焦于增持动机与时机是否涉及“精准算计”。
时机是巧合还是剧本?部分投资者坚信,中报业绩突然“变脸”与京海互联卡在9月3日截止日前顶格增持,存在难以解释的巧合。投资者“马克陈”直接指出:“大股东卡着最后一天节点,顶格增持21亿元……而3天前格力刚刚发布了一个‘不及预期’的中报,股价大幅下跌8%,让人不得不往阴谋论的方向想象。”还有投资者总结为:“做低业绩,配合增持,笼络经销商,鉴定完毕。”
增持成本能否“自证清白”?京海互联45.26元/股的增持均价成了论战的关键证据。部分投资者认为,此均价远高于中报发布后41元左右的股价,证明增持大部分发生在中报前。一名投资者反驳,“如果公司配合二股东吸筹,绝无可能成本价这么高。”另一部分人则通过数据推算,认为近19亿资金是在6月至9月间买入,其中必有部分是在大跌后买入以摊薄成本,不能完全排除“高位布局+低位加仓”的操作。
真实动机是“阳谋”还是投机?另一派投资者则倾向于相信增持是出于长期战略目的。一名投资者表示,“这种增持明显是为了股权……绝对不是对短期业绩乐观来搏股价上涨的。”深度分析则指向未来的控制权,认为“大股东高瓴的持股如果后面真的有什么操作,京海很有可能变成第一大股东”,更有投资者猜测这与未来可能的领导层变动有关,“他们增持,为了以后能控制整个格力”。
根源问题在于信任还是危机?所有的争议,最终都指向了对格力电器管理层,特别是董事长董明珠的信任问题。批评者感觉未被尊重,直言“在她的眼中,从来没有小股东”。但支持者则认为:“二股东还在默默增持,散户却吓得逃之夭夭把带血的筹码就这样交出去了”,选择相信真金白银的投入。
新黄河记者9月4日就市场争议致电双方求证。京海互联方面回应称,增持是基于对格力的长期看好,并表示自2007年起便已是格力股东。但对于为何高价增持、是否为集体决策等核心问题,对方拒绝评论,仅表示以公开文件为准。格力电器证券部电话则始终无人接听。
这场席卷投资者社区的大辩论,本质是信息不对称下的信任博弈。一方从商业逻辑和人性怀疑出发,看到了可能的算计;另一方则从资本投入和长期价值出发,选择了相信。投资者最终用脚投票,截至9月3日收盘,格力电器(000651.SZ)报收41.54元,微涨0.05%,市场对股东完成增持的消息反应平淡。当日该股成交额为34.35亿元,总市值为2326.82亿元。4日,格力电器盘中跌超1%。今年以来,格力电器股价累计跌幅为3.51%。
编辑:郑楚翘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