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杜亚慧
9月3日,首都北京,旌旗飘扬。长安街上,雄师列阵。
“哒,哒,哒……”1945、1955、1965……2025,大屏幕上,伴着钟摆的摆动,年份数字依次闪过,9声过后,悠长的报时钟声响起,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正式开始。
新黄河记者郭尧摄
(一)
全场肃立中,80响礼炮响彻云霄。
没有伴奏,222名国旗护卫队队员,就这样踏着礼炮声,从人民英雄纪念碑铿锵走来。背后,碑体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在晨光中熠熠生辉。
礼炮轰鸣,脚步铿锵,思绪被牵回那段烽火岁月。民族危亡之际,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以弱胜强的雄浑史诗,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
行进的队首,党旗、国旗、军旗,高高飘扬。
新黄河记者郭尧摄
我们记得。在民族危亡关头,中国共产党砥柱中流,率先擎起全民族抗战的光辉旗帜,成为救亡图存的民族先锋。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游击队……日军情报机构满铁调查部报告,中国抗战力的据点在农村,对日作战的战力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民众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历史深刻昭示,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二)
近了!升旗台下,升旗手庄重接过那抹红绸,奋力扬起红旗一角。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全场伫立,齐声高歌《义勇军进行曲》。
9时15分,阅兵仪式开始。少顷,红旗牌检阅车驶出天安门,经过金水桥,驶上长安街。网络上,这一幕中,“阅兵车牌号是1945和2025”刷屏了,网友们说,1945阅兵车不是空车,它满载着英雄先烈!
同样震撼我们的,还有阅兵分列式上,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组成的战旗方队。“平型关大战突击连”“刘老庄连”“杨靖宇支队”“梁山战斗英雄连”“即墨城第一连”……战旗猎猎,铁流滚滚,每一面旗帜,都像一束熊熊燃烧的火炬,都是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壮歌。
新黄河记者郭尧摄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抗日名将吉鸿昌的《就义诗》,写出民族危亡之际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半生披着战场的硝烟,一生迈着必胜的步伐,百岁抗战老兵李登月获评“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他的所想所念,就是参加八路军,把敌人赶出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面对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朴素天然的爱国情怀,激励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历史不容忘却,吾辈更当自强。
守卫边防,陈祥榕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遨游太空,神舟二十号乘组展示光洁的五星红旗;在体育赛场上,在田间地头,在研发车间,对今天的我们而言,爱国也从不虚无,从不空洞。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1935年,风雨飘摇之际,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提出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
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号召:“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
爱脚下的土地,就没有我们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就没有我们成就不了的宏图伟业。
(三)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从九一八事变奋起抗击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到卢沟桥事变全国抗战开辟东方主战场,14年艰苦卓绝的全民族抗战,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守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十年前,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为主题举行阅兵。当年的9月4日,各大报纸头版,“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庄严宣告,醒目庄重。
十年后,不变的,“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再次高悬在空中梯队直升机垂落的条幅上,响彻于受阅官兵的齐声高呼里。
分列式最后,“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压轴出场。当“打击范围覆盖全球”的解说词一出,会场内外、电视机前,齐声爆发阵阵高亢欢呼。很多网友说,看完九三阅兵记住了两句话:一是我们爱好和平,二是打击覆盖全球。
矛盾吗?不。
手握战略重器,铸就和平盾牌。
我们始终清晰,我们从来清楚:正义、光明、进步必将战胜邪恶、黑暗、反动。但同时,今天,“人类又面临和平还是战争、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抉择”,和平需要力量去守护。
我们以这支威武之师、胜利之师,更是文明之师、和平之师,再次重申坚定捍卫国际公平正义的力量与决心。
新黄河记者郭尧摄
拥远方的寰球,我们坚定,共同生活在这颗蓝色的寰球,应当坚持命运与共,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四)
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9月3日,天安门见证,我们以一场盛大阅兵仪式宣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
1931-1945,14年,3500万人,血泪交加,不能忘,不敢忘。
1945-2025,80年,14亿中国人民,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发足阔步新征程。
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
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
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
光辉彼岸,在等待!
(新黄河客户端9月4日电)(文中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新华社发)
编辑:郑楚翘 校对:杨荷放 摄影:郭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