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轨迹——听夜泉城的摆渡人讲述深夜未打烊的温柔
新黄河  2小时前

新黄河见习记者:高鑫  

当零点的钟声敲响,泉城褪去白日的喧嚣,陷入夜的寂静时。这座城市并未真正沉睡——仍有一群人,默默启动引擎、点亮车灯、折叠上电动车,开始属于他们的“守夜”工作。余超、张波、高传伟,是穿梭于夜色中的“摆渡人”,用方向盘、车灯和脚步,编织着一张看不见的“网”,打捞着每一颗深夜未归的“星”。新黄河记者跟随着他们的车轮与脚步,记录下这些黑夜背后的坚持、温暖与孤独,讲述着这座城市深夜仍未打烊的温柔。

方向盘串起的泉城“老街坊”

8月27日深夜零点,当大多数人早已入睡,济南站公交枢纽,29岁的余超驾驶着K156路公交车,缓缓驶离站台。这趟开往济南站的末班车,是连接济南两大交通动脉的“摆渡船”。

余超的夜班生涯,已经持续了7年。他的生物钟与常人相比有些颠倒:下午1点开始工作,次日凌晨1点结束,回到家入睡往往已是凌晨3点,第二天中午11点起床,吃完午饭后便匆匆出门准备工作,周而复始。当被问及休息日的安排,他说:“休息日一般用来补觉”。

“出车前叮嘱、签字、酒精测试,收车后清理卫生、检查遗落物品、充电”,这些流程他重复了上千次,早已刻进了肌肉记忆里。K156路有一个沉甸甸的承诺:“末班高铁不到站,夜班公交不收车”。这意味着,每逢雨雪等恶劣天气导致高铁晚点,余超和同事们的工作就不会结束,他们等待着最后一列火车进站,接上最后一位乘客,有时这份等待会持续到凌晨三四点钟。在余超看来,这份工作的意义,远不止于准点通车。它也体现在“提前五分钟进站”的体贴里,体现在帮乘客提行李的举动中,更流淌在那些不期而遇的温暖瞬间。

“在我的记忆里,有两个夜晚格外明亮。一次是除夕夜,刚过零点,一位常坐我车的、在酒店工作的阿姨上车后,递给我一份饭盒,里面是热气腾腾的饺子。我当时真的是特别感动。另一次是中秋夜,我特意多等了一位奔向站台的聋哑乘客。他下车时,塞给我一张手写的感谢纸条,还在座位上悄悄留下了两个月饼。”余超叙述起他工作中最难忘的记忆。

“我希望手中的方向盘能一直转下去,早晚把这些乘客都转成老街坊。”余超笑着说。他手中的方向盘,不仅转动着车轮,更串联起城市的温情。他看着西城的灯光秀越来越璀璨,夜归的人流越来越密集,觉得自己7年的夜班工作,守护的正是这座城市逐渐跳动的“夜脉搏”。

车轮上的家,夫妻档的“接力赛”

如果说余超的坚守在固定的线路上,那么43岁的出租车司机张波的舞台,则是整个泉城的夜幕。下午2点多,他从妻子李新霞手中接过车钥匙,开始他长达13小时的夜班。这辆出租车,是他们夫妻俩共同经营的事业,更是承载家庭梦想的方舟。

“我主外的时候她主内,她主外的时候我主内。”张波这样形容他们的分工。他们同住一个屋檐下,却常常只能在中午交接班时打个照面。他凌晨3点收车回家,妻子早已入睡;他中午醒来,孩子早已上学。18年的出租车生涯,同时他也时常缺席对孩子童年的陪伴。

张波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和党员先锋车队队长,张波把部队的作风带到了车厢之中。他的车,是济南的“移动名片”,后排常备着便民服务包,里面有纸巾、药品、地图,甚至还有泉城人才引进宣传册。

他的车,也是城市的“树洞”。深夜里,总有乘客向他吐露心声,抱怨生活的压力。他总是乐于倾听,用友善的交谈为乘客缓解疲惫。他拾到的物品不计其数,每一件都想方设法物归原主。

为抗战老兵寻亲、清明赴英雄山缅怀先烈、夏日为旅客“送清凉”、全程护送特教学子开学、走进学校讲述雷锋故事……张波和他的车队,将公益的轨迹慢慢轧遍了整个泉城。

“晚上灯一亮起来,我就一下子精神起来了。”张波说。夜幕下的济南,在他眼中别有一番风味。那是他用车轮丈量了18年的、既熟悉又温暖的家。

“折叠”起生活,奔赴每一段未知的旅程

23岁的高传伟,是这张夜网中更为灵活的一个“节点”。来自菏泽的他,在济南做全职代驾刚满一年。他的交通工具是一辆折叠电动车,他的目的地也充满了不确定性。他日常面对的,多是酒后的乘客,这也意味着更多突发状况。“我最担心的就是乘客醉得太厉害,吐在车里或身上。因为怕他们呛着,我总会赶紧停下车,去买瓶水,帮他们冲洗清理一下。”高传伟对记者说。

遇到“叫不醒的乘客”,他时常会因为联系不上乘客家人,在原地守护三四个小时,直到乘客酒醒,确保其安全到家后才离开。“不放心,不能走,”这是他坚持的职业操守。

代驾之路,也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曲折。他曾接过一单,从济南直奔泰安。送达目的地后,他才发现,70多公里的返程路,是他电动车电量无法企及的距离。深夜的异地街头,一筹莫展之际,一位陌生的出租车大姐主动停下,免费将他捎回了济南。这份来自同是夜班人的善意,他铭记至今。

“我觉得,夜晚工作最难熬的就是孤独。夜深了单子不多的时候,一个人骑着车在空荡荡的城市里兜来兜去,那种巨大的孤寂感会突然涌上来。但每次看到乘客安全到家时的那束光,就觉得这一切都值得,它照亮了很多个我独自奔波的寒冷夜晚。”高传伟说。

摄影:高鑫  摄像:高鑫  剪辑:高鑫  编辑:韩璐莹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