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李巧妹
当许多骑着三轮车,在山东寿光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寒风里穿梭卖菜时,这个20岁出头的“滑板少年”不会想到,如今的他已经是一名新农人代表,他不仅用订单农业让农户的彩椒从8毛钱卖到十几元,更带着一支几乎全是95后的团队,在杭州与寿光之间搭建起农文旅融合的新通路,在土地和流量间耕耘属于自己的未来,也尝试让更多年轻人看见农业的无限可能。
从“棚二代”到“流量新农人”,把青春“种”进土地里
作为一名“95后”,1998年出生的许多,与农业的缘分始于2020年。彼时,22岁的他放弃了城市里的热闹,接过人生中第一个300米长的蔬菜大棚,成了一名“棚二代”。但比起每天清晨钻进潮湿的大棚劳作,冬天顶着刺骨寒风送货的疲惫与辛苦,他最迈不过的一关其实是自己心境的煎熬。许多坦言,创业最初的那段时间,他甚至会删掉朋友圈里发展顺利的朋友,“那时候会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甚至自卑。”慢慢地,他在大棚里,在劳作间磨平了浮躁。“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做农业就要做好长期主义的准备。”
2023年,寿光遭遇暖冬灾害,大量白菜、萝卜面临滞销。许多立刻联系嘉兴的客户,带着他们直奔田间地头,让农户与采购商面对面对接,自己分文不赚中间费,只反复叮嘱“给农户开高点价”。最终,几十吨蔬菜顺利卖出,避免了农户血本无归。“虽然赚不到钱,起码不会让菜烂在菜地里。”这件事让他明白,农业不只是“种好地”,更要“卖好货”——而在抖音发布短视频和直播,成了他打通销路的秘籍。
今年年初,许多做足了准备,正式开启直播带货。“如果只有10万粉丝就带货,别人只会觉得我是个卖货的。但我想带的是家乡的高端精品货,要先立住品牌,再谈销售”。精准的定位让他迅速脱颖而出,每次直播都能跻身百强榜。但流量焦虑也随之而来,“我怕有一天没了流量,所以必须同步发展线下产业。”
南北跨城布局,在寿光种“菜”,在杭州造“场景”
“寿光的优势是生产,杭州的优势是人才和服务业。”在许多的规划里,农业从来不是“一条路走到头”。如今,他在寿光深耕订单农业,奶油黄瓜、彩椒等产品通过盒马、拼多多等平台直达消费者,一天最多能卖出3万斤黄瓜,一年仅黄瓜订单就有2000多万的业务规模;在杭州,他则开拓农文旅赛道,打造农场、植物工厂、露营地,让农业从“卖产品”升级为“卖体验”。
许多说,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属性,寿光的设施农业体系成熟,换棚膜、栽苗都有专业劳务队,只需做好统筹;杭州的年轻人多、消费场景丰富,适合做三产融合。他的团队里,目前共有16名员工,除1名“80后”外,其余全是“95后”,甚至还有“00后”。“有人问我靠什么吸引年轻人做农业,其实年轻人不是不能吃苦,他们只是需要看到希望。”许多从不画饼,而是用实实在在的收益证明——他种大棚时,一年纯利就有20多万元;第三年规模扩大后,纯利更是达到50万元。“我告诉团队里的年轻人,只要你有能力,我能把你打造成下一个‘许多’。”
做一颗“农业种子”,让更多人赚到“良心钱”
“新农人不是看年龄,也不是看会不会拍视频,而是看能不能让更多农业人简单高效地赚到良心钱。”这是许多对“新农人”的定义。在他看来,一个老农户靠新方法让产量提升20%,是新农人;自己通过订单农业给农户保底收入,让彩椒卖出更高价,也是新农人。
如今,除了做产业,许多还坚持做农创客培训,无论是学校学生还是社会人士,他都倾囊相授——不承诺能赚多少钱,只教如何规避风险。“我想当一颗种子,把经验撒出去。”他期待50年后,所有农业人都能记得,曾经有个叫许多的年轻人,为农业的创新和传承拼过命;更期待看到更多“许多”出现,带着年轻人的活力,让乡村振兴的路上充满精彩。
从寿光的大棚到杭州的农文旅项目,从直播间的百强榜到田间地头的订单对接,许多始终记得老家亲戚对他竖大拇指的场景:“他们说我不是单纯种地、拍视频,而是在传正能量。”这份认可,比任何荣誉都珍贵。正如他所说:“人这一辈子,成就固然重要,但你创造的价值能影响多少人,才更有意义。”
眼下,又到了丰收季。许多依然会偶尔想起那个在寒风里卖菜的自己,也更坚定了脚下的路——他要在土地里继续播种,不仅种出更多好产品,更种出农业的新未来,让“人间辛苦是三农,愿得一犁水足、望年丰”的愿景,在更多年轻人手里变成现实。
编辑:孙菲菲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