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探阳澄湖:解码正宗阳澄湖大闸蟹的“身份密码”| 大闸蟹市场调查·溯源探真④
新黄河  2小时前

又到一年吃蟹季,大闸蟹市场乱象又接踵而至。五花八门的蟹卡、良莠不齐的蟹扣、防不胜防的骗局、乱象丛生的品牌……“蟹圈”乱象消耗着消费者的信任、也侵蚀着市场的未来。新黄河推出系列报道,多角度呈现市场现状。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正是大闸蟹褪去青涩、膏满黄肥的绝佳时节。“阳澄湖大闸蟹”这一镌刻着地理印记的金字招牌,再度如约成为消费者餐桌上的期待与热议焦点。然而,市场上“阳澄湖周边蟹”“阳澄湖水养蟹”等模糊表述层出不穷,不少消费者面对琳琅满目的蟹品,既不知何处寻得正宗货源,也不懂如何辨别真伪,生怕一不小心就买了“李鬼”蟹。

为破解消费者的选购难题,10月11日,新黄河记者专程奔赴江苏苏州,深入阳澄湖核心湖区养殖基地,对话深耕行业数十年的资深蟹农。走进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与管理者面对面交流。用一手见闻揭开正宗阳澄湖大闸蟹的品质真相、养殖奥秘与防伪体系,为消费者送上一份实用的“舌尖上的安心指南”。

蟹农亲历:200天精细管控,养出一只正宗好蟹

下午3时,阳澄湖湖面波光粼粼,微风拂过,水草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记者跟随有“阳澄湖养蟹第一人”之称的周雪龙,登上捕蟹船,向着核心湖区深处驶去。周雪龙出身渔民家庭,自1989年率先尝试大闸蟹人工养殖以来,已深耕行业36年,亲眼见证了阳澄湖大闸蟹产业从无到有、从“靠天吃饭”到“精细管控”的变迁。

“1989年前,阳澄湖的蟹都是野生的,每到秋天洄游到长江口繁殖,次年幼蟹逆流回湖生长,全靠天然饵料存活。”船行途中,周雪龙忆起早年光景,“后来过度捕捞让野生蟹几乎绝迹,我才试着搞人工养殖。”

最初的养殖之路满是坎坷。周雪龙坦言,刚开始用鱼苗饲料喂蟹,要么长得慢,要么成活率低;后来观察野生蟹习性,发现它们偏爱螺蛳、小鱼等鲜活食物,便每天划船捞鲜活螺蛳投喂,蟹的品质才明显提升。36年经验积累下,他摸索出一套标准化流程:一只正宗阳澄湖大闸蟹,从放苗到上市,必须历经200天精细培育。

每年1-2月放苗前,周雪龙都会先测水质,所有指标达标才投苗。放苗后,蟹要经历5-6次蜕壳,每一次都是对环境与营养的双重考验。“蜕壳前几天,蟹会停食躲在水草下,得保证水质清洁;蜕壳后新壳软,易被攻击,要及时投高蛋白饵料助其硬化。”周雪龙说,就连水草数量都是学问——少了蟹没处躲,多了影响水流,这些都是多年试错总结的经验。

饵料投喂上,周雪龙更是“不计成本”:前期投鲜活小螺蛳,他笑称是给蟹喂“人参”补蛋白;中期加小鱼、玉米均衡营养;8月底“冲刺期”,专门挑出螺肉混合其他食物饲料投喂,助力蟹黄、蟹膏饱满。“现在成本涨了不少,但为了品质,这些投入不能省——消费者吃一口就知道,正宗蟹的鲜甜口感,仿冒品根本做不到。”

下午4时,夕阳为阳澄湖镀上金红色,周雪龙将湖里的蟹笼拉上船,把螃蟹转移到抄网中。刚上船,几只青黑色大闸蟹便活跃起来,有的溜进湖里,有的被抄网缠住。周雪龙随手按住一只,讲解道:“合格的阳澄湖大闸蟹得看三样:青背、白肚,蟹钳和蟹腿有金红色绒毛,还得浓密整齐,不能稀稀拉拉。”他掂量着手中的蟹补充,“重量也得够,雄蟹三两以上、雌蟹二两五以上,才算达标。”

谈及上市时间,周雪龙有“经验法则”:“中秋前后先卖雌蟹,这时蟹黄满;10月中旬后主推雄蟹,蟹膏才够厚实。”在他看来,错峰上市是尊重大闸蟹生长规律,也是对消费者味蕾负责,绝不能为赶行情卖没成熟的蟹。

协会解码:产区有“硬边界”,品质有“铁门槛”

“很多人以为‘苏州产的蟹就是阳澄湖大闸蟹’,这是最大的误区。”在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办公室,新闻办主任姚水生手持国家标准文件,向记者明确正宗阳澄湖大闸蟹的产区“硬边界”——特指产自苏州市所辖阳澄湖沿岸太平街道、阳澄湖镇、阳澄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常熟市沙家浜镇,昆山市巴城镇,苏州工业园区唯亭街道,共计4个市(区)6个镇(街道)及阳澄湖湖区的大闸蟹。地域面积516.04平方公里,生产规模18408公顷,且需符合特定生产、技术和质量安全标准,雄蟹单只重量≥150g、雌蟹≥125g。养殖区域进一步细分为:阳澄湖湖区围网养殖区域和沿湖高标准改造养殖区域。

“这个范围是农业农村部结合水质、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科学论证确定的。”姚水生解释,阳澄湖核心水域属太湖流域下游独特水系,水质、底栖生物等生态条件,是培育优质大闸蟹的关键。据协会统计,2025年阳澄湖大闸蟹养殖分两大板块:湖区围网养殖1.57万亩,预计产量1550吨;沿湖高标准改造养殖6.79万亩,预计产量8800吨,两类区域合计年产1.035万吨。

除产区限定,品质还有“铁门槛”。姚水生介绍,国家标准明确要求:上市雄蟹单只重量≥150克(3两),雌蟹≥125克(2.5两)。“哪怕产自核心区,重量不达标就不能叫‘阳澄湖大闸蟹’,更不能用协会防伪标识。”这一标准既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维护品牌口碑的底线。

作为行业“守护者”,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自2002年成立以来,始终承担“团结、服务、协调、监督”职能。目前已吸纳1035家企业会员,覆盖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2025年更创新将5577家个体养殖户纳入统一管理,建立“一户一档”,详细记录养殖户信息、养殖面积、水质数据、苗种投放量等,实现“从湖到桌”源头可控。“协会靠品牌发展,更要为品牌护航,让每只蟹都‘正宗可溯’。”姚水生说。

防伪溯源:全链条监管,“一蟹一扣”筑牢安心防线

每年大闸蟹上市季,商家用“阳澄湖周边蟹”“阳澄湖水养蟹”等擦边字样误导消费者的情况时有发生,不少消费者仍面临“不知如何选、害怕买假货”的困境。针对这一问题,姚水生透露,目前协会已联合多部门,建立全链条监管机制,从源头到销售端筑牢“防伪墙”。

源头管控上,协会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水上巡查”,严厉打击非法围网、违规投饵等破坏养殖环境、影响蟹品质量的行为。湖区还设有多个水质监测点,对养殖户的苗种选择、饵料使用全程监控,从源头守住品质关。销售授权环节,企业需提交完整材料申请授权,经初审、实地核查、专家评审后,方可获得“销售授权书”。“授权有时间期限,还会动态核查,发现卖仿冒蟹、虚假宣传,立即收回授权并公示,绝不姑息。”姚水生展示2025年授权标识,上面清晰标注企业名称、品牌、养殖户姓名及养殖面积,消费者可追溯到具体养殖主体。

最让消费者直观识别的“身份凭证”,是阳澄湖大闸蟹的专属蟹扣。姚水生介绍,蟹扣采用“限量发放、精准匹配”原则,每亩仅配600个,数量与预计产量严格对应,避免“扣多蟹少”。且蟹扣每年升级,2025年统一印有“2025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字样:湖区围网蟹用红色蟹扣,沿湖高标准蟹用绿色蟹扣,消费者可通过颜色区分养殖环境与品质等级。

新黄河记者现场扫码体验,手机屏幕立即显示养殖企业、地址、水质报告、地理标识认证,甚至能看到蟹苗投放与预计捕捞时间。若对蟹扣存疑,还可拨打协会官方电话,提供编码查询验证。

结合自身经验,周雪龙和姚水生为消费者总结实用选购建议:首先,优先选有协会授权标识和可溯源蟹扣的产品,无蟹扣或信息模糊的多为仿冒;其次,网上选购时查品牌口碑,优先选差评少、评价稳定的商家,避开无资质微商或路边摊;再次,看外观——“青背、白肚、金爪、黄毛”是正宗特征,若蟹背发暗、腹部有斑、绒毛稀疏,需提高警惕。二人还特别提醒:警惕低价陷阱,低于市场价太多的“阳澄湖大闸蟹”一定有问题;购买蟹券时,留意有效期和兑换规则,妥善保留凭证和蟹扣,发现仿冒及时留存证据,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新黄河调查组出品)

摄像:张文龙  剪辑:张文龙  编辑:孙菲菲 卢婷  美编:沈悦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