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十四五”收官只剩不到70天,山东的经济总量即将站上10万亿台阶。
这五年,山东就像埋头赶路的实干家,一步一个脚印,接连闯过8万亿、9万亿大关,直指10万亿,经济总量增加接近3万亿元,在全国经济版图里的分量越来越重。
更难得的是,5.5%的“十四五”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不仅能稳稳兑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些牵动经济全局的关键指标,年均增速还都跑赢全国平均水平;在我国北方15个省区里,山东经济总量占比稳步提升,去年已达20.9%。
“挑大梁”是经济大省的重大使命任务,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山东以一域之稳、服务全局之稳,这份成绩单背后,藏着经济大省“挑大梁”的底气,也藏着它顶住压力、突破困境的密码。
要是问山东“挑大梁”靠的是什么?答案藏在三个实实在在的“坚持”里。
第一个坚持,是坚持扭住实体经济不动摇。
山东产业门类齐全、工业底子厚,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要稳住经济大盘,工业就是最靠谱的“压舱石”。这些年,山东集中优势资源提振工业经济,每年竣工投产项目就有3000多个,算下来可贡献产值5000亿元左右。数据最有说服力:“十四五”以来,山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5%,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增长了37%,车间里的机器转得越快,山东经济的“马力”就越足。
不光工业能打,服务业也在悄悄“拔尖”。街头巷尾的连锁便利店让生活更便利,线上线下融合的物流公司打通物资流通“最后一公里”,帮工厂搞数字化转型的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公司,更是成了制造业升级的“好帮手”……这些年,它们在山东扎下根、快成长。山东还专门设立服务业专项引导资金,重点扶持高成长性企业和项目。五年来,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6351家。这些“新鲜血液”,让服务业从“配角”变成“主角”,也让山东的经济结构有韧性。

第二个坚持,是坚持紧扣扩大内需不松劲。
这五年,山东下大力气把“内需”这个大市场盘活,让消费和投资“双轮”一起转。山东有个先天优势:户籍、常住人口“双过亿”,需求潜力就像一片待开发的“沃土”。如何把潜力变成实实在在的动力?山东的办法很实在:一边抓投资,一边促消费。
抓投资,山东不搞“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每年谋划实施15000个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产业项目覆盖了数字经济、医养健康这些“新赛道”。这些新兴产业项目,不仅着眼于即期拉动,更给未来发展投下了“潜力股”。更让人振奋的是民间投资的表现:民间投资占比达到62.7%,高于全国10多个百分点,这说明老百姓和企业相信山东的未来,愿意把钱投到山东的发展里。而且,这些项目不是“花架子”,它们带动了原材料采购、工程机械需求,既让工厂开足马力生产,又给老百姓创造了就业岗位——全省1/6多的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就来自这些项目。
促消费,山东更是玩出了不少“出圈”亮点。比如新能源汽车,大家担心“充电难”,山东就花力气建充电基础设施——五年新建了141万台,“能量补给站”随处可见。结果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一下子涨了5倍多,突破320万辆,马路上的“绿牌车”越来越多。文旅消费更是火出了圈。“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 这个招牌,不是喊出来的,是实打实做出来的。尼山圣境的传统文化体验、琅琊古城的古风建筑、淄博烧烤的烟火气,让山东成了“网红打卡地”,全省年旅游收入已突破万亿,越来越多的人坐着高铁来山东,吃一顿烧烤、逛一次古城、感受一回儒家文化。

第三个坚持,是坚持开放合作不止步。
山东的地理位置,天生就适合做开放桥头堡——地处“一带一路”交汇区域和东北亚经济合作的中心地带,还是黄河流域唯一的出海口,面朝大海、背靠内陆,一边能对接海外市场,一边能联动内陆腹地。哪怕外部环境再复杂,山东也没停下开放的脚步。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等重大平台,是山东对接世界的“窗口”。
效果也很明显:“十四五”以来,山东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11.2%,今年前三季度规模占全国的比重达到7.8%。更重要的是,山东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年均增长16.1%,占全部出口的比重达55.2%。出口的商品也越来越“高端”: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15.1%,占全省出口商品规模的比重达到46.9%,“新三样”出口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山东造的高科技产品,正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
回望这五年,山东的发展不是“单点突破”,而是“全面向好”——经济总量在涨,结构在优化,活力在增强。山东用10万亿的实绩、实打实的项目、火出圈的消费场景,证明了自己“挑大梁”的实力。
当前,山东经济发展态势向上、结构向好,有基础、有条件,更有信心继续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下一个五年,这片土地还能交出啥答卷?咱们翘首以待。
编辑:孙菲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