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教育部正式复函广东省,同意设立大湾区大学,首批设置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业工程等5个普通本科专业,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信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何超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设立大湾区大学对于打造粤港澳高水平人才高地将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是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设立大湾区大学,进一步促进了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教和产业创新优势,大湾区大学突破了传统高校体制,整合粤港澳三地教育资源,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型大学范式。”何超琼表示。
近年来,香港、澳门多所高校率先在大湾区设立分校或合作办学机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学校的成立就是例子;内地大学也把研究机构开到港澳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正逐步走向深度融合。香港、澳门又将如何发挥科创集聚和人才集聚优势?
“一方面,香港和澳门国际化办学经验和教育资源可以助力大湾区大学建设;另一方面,港澳高校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学科,如金融、法律、医学等,可与大湾区大学协同创新、交叉融合、共享经验。第三,香港的国际化科研优势、澳门的特色学科资源,可以进一步推动粤港澳人才交流与科技协同,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何超琼表示。
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基础研究则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大湾区大学首批专业精准对接大湾区产业升级需求,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提供了基础研究支持。”何超琼举例称,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均为基础研究的关键领域。这些学科的开设,进一步打牢多学科基础研究的根基,其研究成果也可广泛应用于新材料、新能源等众多前沿领域。同时,学校与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广泛开展合作,共享科研资源,共同搭建基础研究的创新平台,将加速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进一步推动大湾区基础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
“未来,以‘基础学科+前沿技术’交叉培养的模式,将有效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协同转化的‘大学+多元主体’创新生态,不断实现教研一体、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攻关,在科技创新实践中输出高水平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加速科技成果与产业资源的精准对接和有效转化,持续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引擎。”何超琼说道。
得悉大湾区大学今年开始正式招生,并将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教和产业创新优势,以“理工科、小而精、新型研究型”为办学定位,学科布局注重基础与交叉以支撑长远发展,何超琼很高兴。她表示,建设一所新型大学绝非易事,既要坚持走创新之路,还要广泛借鉴其他一些大学的成功办学经验。还有一点特别重要,要有耐心,在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中完善,相信在中央政府支持下,在粤港澳三地共同努力下,大湾区大学将成为一所特色和优势鲜明的大学,也将为打造粤港澳高水平人才高地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人才。
记者:周佳佳 徐康辉 刘冠雄
编辑:莫愁
审核:李木元
作者: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