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博物馆取消预约“一刀切”后
澎湃新闻  7小时前

  澎湃新闻记者 李梅

  逛博物馆在当下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不少人“为一个馆,奔赴一座城”。暑期家庭游、亲子游、研学游迎来高峰,“博物馆热”的持续升温,一些热门博物馆一票难求、无法预约。

  针对暑期博物馆预约难的问题,国家文物局近日专门发出《关于做好2025年暑期博物馆开放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文博场所提升开放服务水平,结合实际实施预约参观机制,禁止预约“一刀切”。澎湃新闻近日就此进行了采访。

  7月3日,苏州古城灼热的阳光下,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文化地标——苏州博物馆本馆门外,来自山东的游客吴女士带着孩子正在排队中,她告诉澎湃新闻:“苏博本馆太难预约了,动员家人用多个手机刷了好几天才预约成功。”

  澎湃新闻记者打开苏州博物馆本馆预约参观小程序,发现一周以内的门票全部约满。“夜场的票会相对好约一些,我们建议观众在预约时可优先勾选5点后的场次。”苏博工作人员对澎湃新闻记者说。

  

  苏州博物馆本馆门外的排队  澎湃新闻记者 李梅 图

  这一幕正折射出2025年暑期“博物馆热”的持续升温,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热门场馆,同样是“一票难求”。

  博物馆“一票难求”的背后

  澎湃新闻记者登录陕西历史博物馆本馆的预约小程序,发现下周一之前的门票也已全部约满。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参观预约小程序一样均无票可约;上海博物馆的人民广场馆一直到7月16日,都处于约满状态。这些顶流博物馆坚持预约制有其道理所在,客流量超饱和导致设施故障频发,此外,当观众在展厅摩肩接踵,展柜里的文物安全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陕西历史博物馆本馆预约处于“已约完”状态

  

  国家博物馆预约程序一直处于“已约满”状态

  国家文物局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备案博物馆已达7046家,2024年全国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4.3万个、教育活动51.1万场,接待观众14.9亿人次。逛博物馆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在暑期长假尤其明显。

  以苏州博物馆本馆为例,不仅文物收藏丰富,而且是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文化地标,又包含全国重点文物忠王府,一直是苏州首屈一指的参观旅游点,然而由于场馆面积不大,承载量只有数千人,面对每天数万人次的参观要求,即使从文物保护的角度而言,也必须控制承载量。

  再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作为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文物在数量和品质上都居国内博物馆前列。原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侯宁彬曾公开表示,馆内最大承载量为1.2万人,但每天预约点击量超过60万人次,门票几乎“秒空”,根本无法满足需求。此前曾有网友发布视频称,陕西历史博物馆本馆无法预约,现场排队也无法进入,于是只能向“黄牛”购买原本是免费票的门票。

  在北京,面对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热门场馆的预约难,一些技术“黄牛”曾利用技术漏洞大肆敛财。北京海淀检察院此前披露的案件触目惊心:犯罪团伙此前通过抢票软件提前两分钟获取验证码,在放票瞬间锁定成百上千的号源。“普通人手动填写信息时,票早被抢光了。”一位安全专家分析道,这些免费门票在网络平台上被炒至80-150元不等,有团伙月入超30万元。“本来预约放号系统是为了保证公平公正,但是因为有恶意程序的存在,剥夺了绝大多数群众抢号的权利。”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科技犯罪检察团队检察官白磊此前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说。

  预约松绑及差异化的实践

  针对暑期博物馆的预约难问题,国家文物局近日紧急印发通知,明确要求禁止搞“一刀切”式预约。文件强调需“科学评估场馆承载能力”,为后续改革指明方向。《通知》要求,各地博物馆要实事求是开展参观预约工作,能够确保安全并具备错峰、分流条件的场馆,原则上可以取消预约限制;对确需预约的场馆,应发布预约规则、参观须知等,并简化预约流程,同时保留人工窗口、电话预约等服务渠道,保障不同群体参观权益。

  通知下发后,多地博物馆响应迅速。深圳博物馆、太原博物馆率先取消暑期预约制,通过延长开放、错峰分流缓解压力。深圳博物馆线上预约入口有醒目的红色字体显示:观众通过安检即可入馆参观,无需提前预约。

  更具风向标意义的,是上海、苏州等地头部博物馆的变革。

  在上海黄浦江两岸,博物馆预约的差异化政策其实早已在实施。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由于承载能力的原因,仍保持高峰期限流预约,而去年9月开放的上海博物馆东馆由于容载量较大,早已试行散客免预约参观。澎湃新闻记者此前在上博东馆看到,观众持身份证件经B1层安检即可入馆,老年游客通过绿色通道则更加便捷。

  

  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展出现场

  苏州博物馆的“两馆策略”同样清晰:苏州博物馆西馆、民俗博物馆和古籍图书馆实行免预约排队入馆,只有承载量有限的本馆维持分时预约,观众需提前七日通过官网或微信小程序预约。此外,从7月1日起,苏州博物馆本馆、西馆及焕新开放的苏州民俗博物馆同步启动暑期延时服务,开放时间延长至20:00(19:00停止入馆),该政策将持续至8月31日。

  “苏博本馆日均接待能力仅数千人,而且文物也必须要保护好,苏博西馆空间更大,通过监测发现,瞬时承载量比本馆高40%。”苏博一位工作人员对澎湃新闻介绍,这为政策调整提供了数据支撑,“在苏州博物馆本馆,老年游客其实不需要预约,凭60周岁以上的身份证即可免预约参观。”

  在西安,陕历博秦汉馆也正是在陕历博本馆承载量不足的情况下进行的建设扩容。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庞雅妮说:“今年,我们通过延长开放时间、增加供给并优化服务,以充分释放博物馆的文化能量。”记者发现,虽然陕历博本馆近期已无票可约,但陕历博(秦汉馆)每天都有数千的余票可供预约。

  

  7月3日下午,陕历博秦汉馆预约显示余票充裕

  从 “管理者思维”

  转向 “服务者视角”

  国家文物局对于取消预约“一刀切”的通知中,核心在于“科学评估”与“分类施策”:空间承载力强的场馆取消预约,且特别强调“具备错峰分流条件的场馆原则上可取消预约限制”,脆弱场馆在保护预约的同时则优化流程。这为各馆量身定制开放政策提供了政策依据。

  当白天的承载极限被突破,夜游成为到博物馆的新体验。不少博物馆近日陆续发布延长暑期参观的措施,如湖南博物院近日将整个暑期开放时间延长至晚上20:30,同时每日增加5000名预约名额。深圳博物馆取消预约的同时延长开放至夜间,以用时间换空间;上博东馆则对探索宫、数字馆等互动区域保留专项预约,避免体验感下降。

  

  湖南博物院夜游现场

  一些文博学者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除了这些扩展参观时间与增加预约的措施,根治预约难题需系统性方案,如国家文物局在通知中提出“三级联动”策略:中央地方共建馆要发挥引领作用,通过联展、巡展将精品展览输送到中小博物馆。此举既可分流观众,又能激活区域性文化资源。

  此外,技术反制也需要同步升级,有数字安全专家认为,热门博物馆其实可以采用“退票不立即释放”机制,将爽约票转为现场名额;通过大数据监测IP聚集、操作时序异常等特征,精准拦截机器刷票。

  “关键还是服务意识,需要更多的整合资源、创新服务。上博与苏博在这方面确实做出了不少探索。”一位上博志愿者对澎湃新闻说,博物馆尝试适当延时开放、推出“夜游”服务、取消“闭馆日”等措施,同样会让博物馆资源得到更充分利用,满足游客进馆参观的需求。

  博物馆预约政策的调整本质上是管理工具的迭代,而贯穿始终的核心命题,是如何在客流波动中守住文化服务的品质底线,即在文物保护与参观体验间寻找支点,在技术便利与人文关怀间寻找结合点。当博物馆真正从 “管理者思维” 转向 “服务者视角”,预约制的 “堵” 与免预约的 “疏” 才能殊途同归,让文化触达更有温度。

  本期资深编辑  周玉华

作者: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