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胎99子”,微短剧又出“雷作”。女主角因怀上皇子,临盆时天降祥瑞,接连生下99个娃,叠放成“金字塔”送进皇宫……网友吐槽剧情,话题冲上热搜,平台火速下架,再次引发关于微短剧发展的关注与讨论。
“剧情翻车”折射出一些创作者“卷”符号、造奇观、博眼球的“比雷”心态。细看不难发现,该剧情节拖沓、台词重复、人物“降智”,开头的“一胎99子”是唯一的“记忆点”,只为博取点击量。
这背后是唯流量论在作祟。相关报道显示,该剧下架前播放量超4000万,确实“收割”了流量。在一些创作者看来,视听产品类型多样,观众注意力格外有限,只能出“奇”制胜,靠“脑洞”打通流量出口,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则统统让位。你腰缠万贯,我就万亿家财;你有特异功能,我有逆天绝招……久而久之,“比雷”成了一条赛道。
文艺作品从来都欢迎想象力,但想象力要发挥推动剧情、塑造人物、表达主旨的作用。孙悟空“72变”,对应着生动的形象,关乎克服艰难险阻的故事,也蓄积着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叙事能量。反观一些雷人情节,没有合乎逻辑的背景设定,也不关涉形象塑造,甚至与主旨风马牛不相及。被这些炸裂的概念、情节、噱头吸引而来的观众,越看越不知所以,深感“被忽悠”。
我们不必以名著的高标准要求微短剧,但注重内容质量的创作导向必须一再重申。已有从业者呼吁,流量思维不能代替创作思维,别让个别作品“翻车”阻挡行业成长。研究者也在找原因、提建议:起初单一的投流、分集付费模式,助长了流量至上的趋势,加入分账模式、会员模式、广告赞助模式等,有望突破“唯流量论”的创作茧房。
打破“比雷”的恶性循环,为观众提供优质内容选择,需要营造良好的创作传播环境。当前,微短剧行业进入提质升级期,相对于多达6.62亿的用户群体和成千上万的作品基数,精品的数量和比重还有待提升。面对“比雷”现象,只有制作方、传播平台、监管方一起努力,激浊扬清,持续鼓励“走心”的创作,才有望根治顽疾。
微短剧还是新生事物,当精品化共识一次次转化成叫得响、立得住、留得下的优秀作品,创作的标杆就会立起来,引领微短剧行业向上向前,形成健康繁荣的局面。
来源:《人民日报》(2025年07月04日 第20版)作者:张明瑟,原题《微短剧不能比着“雷人”(锐见)》
本期编辑:胡程远、方梓祎
作者: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