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荷花淀里薪火传
解放军报  3小时前

  

  荷花淀里薪火传

  ■王艳超  史硕  解放军报记者  佟欣雨

  盛夏时节,位于河北雄安新区的“华北明珠”白洋淀荷花绽放、芦苇摇曳。

  碧波之上,一场“雁翎队痛打包运船”主题实景演出上演——身着布褂、用白毛巾包头的雁翎队员驾驶轻舟,灵活穿梭在芦苇荡间,向敌船驶去。枪声四起,硝烟弥漫,日伪军被打得纷纷落水,雁翎队员振臂高呼胜利。

  “雁翎队的英雄故事不再只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成为真实可感的精神火种。”来自易县的游客刘丹感慨颇深。她说,儿子王晨曦最近学了《小兵张嘎》的课文,特意前来重温那段烽火岁月。

  小兵张嘎的原型之一,便是雁翎队老队长、战斗英雄赵波。

  走进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迎面是“水上奇兵雁翎队”主题浮雕。浮雕前,赵波的女婿、义务讲解员王木头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观众,一遍遍讲述曾经发生在这片芦苇荡里的传奇。“抗日战争时期,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水上猎户组成的游击队活跃在白洋淀,勇敢机智地与日寇战斗,截断敌水上运输线、拔掉据点。游击队员操起插着雁翎的火枪,驾驶小船排成整齐的‘人’字,宛如展翅高飞的雁阵,雁翎队由此得名。”王木头介绍,从1939年成立,到1945年配合八路军解放安新县城,雁翎队由最初的20多人发展到超过120人,与敌军交战70余次,击毙俘获日伪军近千人。

  义务讲解雁翎队英雄故事,王木头已坚持20余年。“我问过岳父,为什么当年那么多人积极参加雁翎队,他说大家就是不想当亡国奴。”王木头说,“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那段战火硝烟的岁月、白洋淀人民和雁翎队的牺牲奋斗更应该被记住。”

  “这次参观学习,不仅是对红色历史的追寻,更是对优良传统的赓续。”看着游击队员布满补丁的衣物和磨破的布鞋,安新县民兵印四通陷入深思。“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雁翎队凭借简陋的武器和顽强的意志英勇作战。”印四通说,“作为新时代民兵,我们一定时刻铭记历史,弘扬光荣传统,履行好职责使命,续写先辈荣光。”

  英雄血脉,代代相传。追随赵波的脚步,外孙孟泽参军成为武警北京总队某执勤支队的一名警士。孟泽从小跟外公一起生活,住在30平方米左右的两间平房里,夏天漏雨、冬天冷得用塑料布封住窗户。只有通过屋内墙上挂着的一面面锦旗、摆放的一排排纪念品,才看得出这里住着一位老英雄。

  “外公在世时立下一道家规:‘7个孩子以后无论传下多少辈,都不许拿我的名声去赚钱!’”孟泽回忆道,经历过艰苦岁月,外公十分满足和平幸福的生活。他从不向组织提要求,而是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后代传承艰苦奋斗的好传统。

  孟泽入伍后,起初没有向任何人提过自己是“小兵张嘎”的外孙。后来,他参加优秀“四会”政治教员比武,决心分享外公的故事,感染和激励更多战友。

  “虽然我取得的成绩微不足道,但从没干过给您丢脸的事!”今年5月,孟泽休假回家,来到外公墓前,报告自己被评为“四有”优秀个人的喜讯。“外公的右肩上有几道长长的伤疤,那是敌人机枪射出的子弹留下的。”孟泽说,来到部队后,他才懂得,外公胸前的军功章分量有多重。“我要以外公为榜样,传承老一辈雁翎队员不怕牺牲、勇敢顽强的光荣传统,苦练本领,为强军事业添砖加瓦。”

  2023年秋季,安新县雁翎小学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多年来,雁翎队精神影响着生长在这里的青少年,托举“雏雁”高飞。

  在河北省第八届中小学艺术节比赛中,雁翎小学原创戏剧《雁翎队》荣获小学组一等奖,讲述了雁翎队员与敌人巧妙周旋、破坏水上运输线的故事。“从剧本创作到现场演出,历时两个多月。《雁翎队》不只是一部文艺作品,更是一堂面向全校师生的红色教育课,加深了我们对党、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指导教师李灿灿说。

  80余年过去,硝烟已散,荷香如故。

  近年来,白洋淀迎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并稳定保持,“荷塘苇海、鸟类天堂”胜景重现。当地村民发展水生植物种植产业,实现生态保护与增收致富“双赢”。

  白洋淀畔,一条城市主干道横贯东西,名为雁翎大街。沿街道远眺,“未来之城”雄安新区正焕发蓬勃生机。

  

  本文刊于7月5日解放军报01版

  编辑:李玉洁

  主编:赵燕飞

  编审:刘强

作者: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