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时节,养好这几个器官很关键!看完记得转给家人→
央视财经  6小时前

  

  7月7日,我们将迎来小暑节气

  小暑正值盛夏

  气候呈现高温、高湿的特点

  值此时节,该关注哪些健康问题?

  避免什么养生误区?

  这份养生攻略快收好↓↓

  小暑时节养护这两个脏腑

  小暑时节要注意养护两个脏腑——心和脾。这是为何?戳视频↓一起听听专家怎么说~

  

  心在中医理论中属火,其气通于夏。夏天阳气亢盛,心气也会过盛,容易出现心情烦躁,甚至睡眠不好等症状。有基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更应注意。

  脾在中医理论中属土,喜燥恶湿。小暑期间,天气湿热较重,易影响脾胃运化,导致腹胀、食欲不振等问题。因此,这段时间养护脾胃格外重要。

  脾虚湿重,按揉阴陵泉穴,可以利水除湿,调理三焦。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的凹陷处。

  

  小暑时节养护心脑血管

  小暑时节高温湿热,人体气血运行加快,心脑血管负担加重,易诱发心梗、脑卒中等急症。关于小暑节气心脑血管的养护,该注意点啥?一起听专家解读↓

  

  医生表示,高温高湿的天气不利于睡眠,熬夜也会造成内环境紊乱,增加心脑疾病发生的风险。

  高温天气,人们容易贪凉,有些人喜欢把空调开得很低,或吃冰冷的食物。冷热交替或冰冷食物刺激也会诱发心血管系统痉挛,血管易出现一过性收缩,增加心血管系统的疾病风险。高温天气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要注意:

  01

  切莫贪凉

  空调使用有讲究,室内外温差过大易导致血管急剧收缩。一般室内温度设定在28℃左右,避免冷风直吹,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要格外注意。

  

  02

  饮食宜清淡

  高温天气中暴饮暴食,容易引发胃肠不适,导致胃疼和腹泻等,甚至出现心脑血管疾病意外。建议增加新鲜蔬果和全谷类的比例。小暑时节,饮食上具体怎么吃更好?专家推荐“吃三样、喝三样”↓↓

  

  吃三样

  小暑有“三宝”:黄鳝、莲藕、绿豆芽。吃这“三宝”能起到解暑降温、清热解毒的作用(小提示:大病初愈、腹胀等人群不宜过早食用莲藕,感冒未痊愈、阴虚内热人群不宜食用黄鳝)。

  喝三样

  小暑有三种清暑佳品:荷叶粥、绿豆汤、西瓜翠衣露。西瓜翠衣,即西瓜的绿色外皮,将它晒干后用开水煮一下即可饮用,具有清暑解热,止烦渴、水肿、口舌生疮、中暑等作用(小提示:贫血、低血糖者及孕妇、哺乳期女性不可食用荷叶,脾胃虚弱人群要少吃绿豆)。

  03

  运动要适度

  尽量不要在高温环境下剧烈运动,以身体感觉不到明显疲劳为度,以免增加心脏负担。出汗多时注意补充水和电解质,避免脱水。

  

  小暑时节关注皮肤健康

  小暑节气紫外线增强,加上湿热环境,易导致湿疹、皮炎、痱子等皮肤问题高发。关于小暑节气皮肤问题,有哪些注意事项?

  

  首先从清洁开始,洗澡的次数也相应增加,每天可以选择1~2次。

  洗澡时不用每次都用沐浴液,可以选择1天用1次;建议选择弱酸性的沐浴液,不建议选择硫磺皂等,因为其会加重皮肤干燥,皮肤瘙痒也会明显。

  洗澡时,水温不建议过高,一般选择38℃~40℃为宜;洗完澡后,建议涂轻薄的护肤品,不建议用霜类或膏剂等。

  

  小暑养生这些误区要注意

  

  误区一:防中暑感冒,常饮藿香正气水❌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 黄烨:并非所有中暑的人都适合服用藿香正气水或藿香正气丸。如果天气特别热,我们吹了空调或洗了冷水澡,食用了冷饮、瓜果,寒湿困于脾胃,会引起一些胃肠道的症状,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低热乏力的症状,此时可以服用藿香正气水或藿香正气丸。但大汗淋漓、高热持续不退的人服用了藿香正气水,可能会引起高热进一步加重。

  误区二:出汗多,多喝饮料补糖补盐❌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林兰:不一定对。夏天易出汗,容易引起机体电解质紊乱。多补充盐水是可以的,但不能过量,过量补充盐水会增加心肾负担。过度饮用含糖饮料会引起糖代谢紊乱,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2型糖尿病发生的风险。

作者:央视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