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高温下,家里人终于舍得开空调了
南方周末  5小时前

  

  ▲ (IC photo / 图)

  全文共1874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邻居问我妈,你家是不是开了一夜空调?我妈回,俺孩子开的,这天不开不行。邻居也说,不开不行。接着,她俩都说,这天气就别想着省钱了。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林木

  责任编辑|温翠玲

  该怎么形容山东近些天的热呢?我爷奶都开空调了。

  7月6日中午,40℃,他们房门紧闭。这是件稀奇事儿,平常都敞着通风。我一推开门,凉意瞬间裹了上来。空调正吹着,温度设到27℃。我松了口气,但更想“惹”下他们,“哟,还开空调了?”我奶嘿嘿笑了,“这天不开空调可不行。”

  最近乡下老家连续高温,35℃已属平常,甚至好些天冲到了40℃。用老家人的话说,天下火了。如果要做农活,那必须“起早贪黑”,要么凌晨五点钟天刚蒙蒙亮的时候,要么晚上六七点钟太阳就要落下的时候。太阳正当头时,万不能待在室外。稍动下就滋滋冒汗,更别说干活了。要想扎个人堆,只能找个树荫处。依我体感也不能长待,吹来的都是热风。看众人的样子恐怕也是如此,老头子光着膀子,中年男卷起上衣半露肚子。

  我住二楼,窗户向南,太阳能直射进来。要在冬天,这是很大的优点。可现在,卧室简直成了烤箱。幸好有空调。我打开空调,房间温度慢慢降了下来。我感受到了凉爽,这凉爽是舒适的,是现代社会带来的舒适。

  空调开久了,我却越来越不自在。我在心里忍不住问自己,“空调开得是不是太久了?”是舒适的,可这舒适是有代价的,空调一直在“喝电”。还有没有更省钱的办法舒适?或者不要这舒适是不是也能忍受?按照心理学的说法,这就是“不配得感”吧。任何多花点钱的行为都容易让我觉得对不起谁。没办法,这就是我长久以来养成的思维方式,也是来自乡下的我们可能普遍具有的症状。

  老家生活条件有限,近些年才好转。许多人家都装了空调,外机醒目地挂在墙壁上,使用时嗡嗡地响。谁家开空调了,竟也是邻居们闲聊时的重要话题。去年过年,邻居孩子回家,开了一夜热风,我家吃饭时就聊起了这事儿。最近,我偶然听得,有邻居问我妈,你家是不是开了一夜空调?我妈回,俺孩子开的,这天不开不行。邻居也说,不开不行。接着,她俩都说,这天气就别想着省钱了。就这么简单的对话,听起来还有肯定的意味,可我自行得出一个结论,开空调在老家依旧是一件醒目的事情。

  可不开空调又不行,我实在怕热。我试过晚上睡觉定上时,三四点钟空调自动关上。可五点钟我就热醒了,浑身是汗,又困又热,实在难受,只得重新打开空调。

  我告诉爸妈,我都开一天空调了。说这句话时,我心情忐忑,不知道他们会说什么。我妈说,这天热得很,多开会没事儿。我从我妈这句话里得到了底气。实话讲,从我的角度,我妈确实在进步,以前她总爱说“花这钱干啥”,不舍得吃不舍得穿,似乎勤俭节约就是天底下最大的美德,现在不知怎么了,对我的行为总是肯定、总是支持。

  当然,这只是言语上的。爸妈房间里也有空调,依旧不舍得开。午睡时,他们开落地扇。风力小,不挡热。风力大,对着他们吹,身体又撑不住。他们干脆挪到堂屋铺上凉席午睡,堂屋里有吊扇,风力均匀些。

  最近这些天实在太热,电扇起不了作用。他们用商量的口气问我,中午要不就去我房间里铺个凉席,这样就能少开一个空调。我毫不犹疑,利落地答应。我有自己的考量,觉得和爸妈同用一个空调,能让我开空调这行为更理直气壮。

  他们铺着凉席,我打开空调,设到24℃,这是我认为在如此高温下最舒适的温度了。他们瞧了一眼,建议我最好开到26℃,这样又凉快又省电,我只得照办。我们闲聊,我妈不自觉地说起了电费,说之前一个月电费一百元左右,这个月要三四百元。可能觉得一百元也挺多,她解释道,我们家五口人啥都用电,做饭用电、洗澡用电……听我妈算起账,我只得又习惯性地沉默了。

  我们老家睡午觉是要睡到下午三四点钟的。因为上学和工作,我在外已经十余年,辞职后,最近这段时间我才常常在家,对于家乡这种作息,我不习惯,甚至惊讶。但仔细一想也有道理,这个时间段除了睡觉还能干吗?只能等日头稍弱才能外出。那天爸妈就这样在我房间里午睡到了三点钟。我干躺在床上,啥都做不了。他们醒来后,我立马说,要不还是回你们房间睡吧,你们这样待着我啥都干不了。

  厨房没空调也没电扇,为避开中午40℃的高温,我家早早做了午饭,12点前吃罢午饭就各回各屋。我开起了空调,爸妈开起了空调,爷奶也开起了空调。全家人一起开空调,一起凉快,一起享受现代生活,不挺好的嘛。

  (作者系鲁西南返乡青年)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之“回乡偶书”,欢迎来信分享关于乡村的所见所闻所思。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作者: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