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兵就要当尖兵!他用25年的坚守走出滚烫淬火路
解放军报  7小时前

  

  武警贵州总队某部三级警士长李兴坤——

  当兵就要当尖兵

  ■解放军报记者 安普忠 刘丹 特约记者 罗鑫

  

  李兴坤在训练中。武文治 摄

  “侦察小组迂回渗透,监视敌方动向……”黔中腹地,密林深处,一场实战化训练正酣。训练场上的指挥员,是武警贵州总队某部三级警士长李兴坤。

  这位有着25年兵龄的老兵,3次获得国家级表彰、3次受到全军表彰,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5次。从普通一兵到“中国武警忠诚卫士”,从特战尖兵到“金牌教练员”,李兴坤走过了一条充满艰辛的淬火之路。

  出生于湖南桑植的李兴坤,从小听着红色故事长大。2000年,他从师范学院毕业后选择参军入伍。

  李兴坤个头不高,加之年龄偏大,新兵连第一次摸底考核,给这个热血青年浇了一盆冷水。

  “当兵就要当尖兵,不行就练!”李兴坤暗下决心。天还没亮,他就穿上沉重的防弹背心开始10公里长跑;为强化臂力,他铆足劲练单杠,手掌磨破了就缠上纱布继续练;据枪不稳,他就在胳膊上吊砖头练习稳定性;专注度不够,他就练习针穿米粒、垒弹壳……

  努力终有回报。李兴坤以新兵连结业考核全优的成绩入选特勤中队,并在下队后的一次比武中,一举夺得攀登、手枪射击两项第一。

  到了特勤中队,李兴坤被分配到侦察专业。这个专业需要操作精密侦察仪器,技术性强。李兴坤白天刻苦训练,晚上泡在学习室研究读图、学习侦察装备使用,写下10余本学习笔记。这些年,该部侦察装备更新换代,李兴坤总是第一个换装试训。

  一次,驻地山区某大型输油管道突发泄漏,汽油四处流淌,前出现场侦察危险性极大。情况危急,李兴坤毫不犹豫地穿上防护服、带着侦察仪,沿着蜿蜒的山路进入核心泄漏区。凭借丰富经验和过硬技能,李兴坤很快将泄漏点情况回传到后方,为后续处置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作为侦察兵,李兴坤不仅胆大心细,还爱钻研。参加狙击课目练习,他发现在交通工具反劫持行动中,车窗玻璃对狙击精度影响较大。为破解这个难题,他和队员针对不同材质玻璃光折射对瞄准的影响,在不同距离进行试射,摸索出“精度破窗”狙击方法——200米距离隔窗射击目标,误差不超过5毫米。

  近年来,随着无人机在战场上大显身手,李兴坤又积极投入到无人机实战化运用中,在单位率先改装出新型无人机。在他的带动下,战友们结合实战研发出多种无人机。他培养帮带的无人机操作员何加他,在武警部队无人机比武中荣获某课目第一名。

  一个好兵带出一群好兵。担任教练员后,李兴坤忙着备课、教课,只为将自己多年总结的“秘籍”传授给更多战友。10多年来,李兴坤所带战士中有23人考学提干、75人获得专业等级证书……

  “穿了20多年军装,还只是个兵,有没有想过换个赛道?”面对地方单位的邀请,李兴坤婉言谢绝。

  面对记者,这位46岁的老兵目光灼灼,仿佛在一刻不停地追寻前方的目标。

  

  本文刊于7月10日解放军报01版

  编辑:李玉洁

  主编:赵燕飞

  编审:任旭

作者: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