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笔谭 | 我画抗战老兵
人民政协报  6小时前

  10年前,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创作了一幅巨幅画作——《抗战老兵》四联画。如今,10年过去,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想起这些老兵,想起为他们作画的过程,想到他们中很多人已不在人世,心中不免有几分惆怅。但绘画是凝固的艺术,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昂扬姿态、他们的精神状态永远定格在了画作中,给人们留下无尽的怀念。

  

  △ 孔维克在创作中。

  当时,为了创作这幅作品,我翻阅了大量史料,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这场历时14年的抗战经过。无数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中,用热血和生命捍卫祖国的山河。正是这些千千万万普通而又伟大的中国人,凝聚成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的内心被深深震撼,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决心要通过自己的画笔,将这段历史、这种精神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铭记。

  我专程到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收集素材。台儿庄战役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抗战的信心。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我看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实物,如战士们使用过的武器、穿过的衣物、写下的家书等,这些展品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战斗的惨烈和战士们的英勇。我仿佛能听到枪炮声、呐喊声在耳边回荡,感受到战士们热血沸腾、保家卫国的决心。随后,我又到山东省滕州市考察“滕县保卫战”。滕县保卫战是台儿庄战役的序幕,抗日名将王铭章率川军阻击日军,以顽强的意志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直至壮烈殉国。在滕州市烈士陵园,我心中涌起无限的敬意,将士们用生命诠释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让我深刻体会到抗战的艰辛和胜利的来之不易。

  在这两个纪念场馆,我拍摄大量图片,做了详细笔记,记录下每个让我感动的瞬间。之后,我又前往山东济宁微山湖——铁道游击队故乡进行调研,拜访了还健在的铁道游击队老兵。这些老兵们虽然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他们向我讲述了当年战斗的亲身经历,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我为这些抗战老兵们画像,希望通过画笔留下他们英勇的形象,同时也收集到了宝贵的创作素材。

  这次收集素材的过程,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抗战的残酷和胜利的伟大。每一个抗战老兵都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我决心将这些素材融入我的作品中,用画笔展示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弘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伟大精神。

  一场场可歌可泣的战役、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面对这样一个在每位中国人心中都沉甸甸的题材,选取什么角度、如何立意、怎样去表现,着实让我颇费思量。

  最终,我在选材及创作时,将目光定格在一张张个性化的面孔上。确定选题后,我拜访了一些专门拍摄、采访过抗战老兵的记者,掌握了大量间接素材。在他们的引导下,又特意走访了几位在世的抗战老兵。

  从无数抗战老兵中筛选出的四张脸,写满了催人泪下的人生故事,有当年的战火硝烟,也刻着日后的岁月沧桑。他们很普通,却在平凡中展示了崇高;他们很可敬,因为他们凝聚力量,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民族魂”。选定的四位老兵,从身份上看,赵清伍是八路军战士,耿介是黄埔军校老兵,王学敏是国民党老兵,田淑峰是后勤保障人员;从知识结构上,两位受过或多或少的文化教育,两位是青年农民当兵,后来又成为普通农民。他们不仅是战争与和平的亲历者,更是世纪风雨变幻的见证者。在采访和创作的过程中,我的内心不断被撞击,一次次接受心灵的洗礼。

  我把他们画成比真人还大十几倍的巨幅头像,力图加强视觉冲击力,产生震撼心灵的效果。巨幅头像使面部细节增多,结构和笔墨关系变得更错综复杂,这要求我在人物造型和笔墨刻画上下大功夫。同时,我有意加强一些局部的象征意味,如耿介那像黄土高坡的额头、王学敏那似老根树瘤的手指、田淑峰那如枯树老皮的手背、赵清伍那如山似岩的下巴,都能给人以无限联想。此外,为增强画面吸引力和感染力,我还运用了一些创作技巧,比如将“抗”“战”“老”“兵”四个字用厚重的“涨墨”分别书写于四幅画面上端的白绫子上,通过强化形式感,增强感染力。

  这场创作实践,如同一次穿越时空的精神远征。如今回想起来,更能深切体会到,每一次主题性创作,不仅是艺术探索的过程,更是接受教育、心灵洗礼、提升境界的过程。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画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作者:孔维克

  文字编辑:谢颖

  新媒体编辑:李婧然(实习)

  审核:李木元

  

作者: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