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 怒吼的黄河畔,两岸血脉深情共振
人民政协报  昨天 19:25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80多年前,这首《黄河大合唱》以激昂旋律、铿锵词韵,从延安窑洞传遍中华大地,成为全民族抗战的精神号角;80多年后,“《黄河回响》——纪念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两岸音乐会”在黄河壶口瀑布、太行山王莽岭、九曲黄河乾坤湾等三处承载民族精神的地理坐标地举办。近日,两岸音乐家跨越山海,齐聚三晋大地,以天地为幕、山河为台,重新演绎《黄河协奏曲》《黄河大合唱》等经典乐曲。

  音乐从来都是两岸同胞间不需翻译的共鸣密码。两岸音乐家合作默契,钢琴的激昂、弦乐的悠扬与合唱的雄浑交织在一起,仿佛与黄河的涛声共鸣。这是两岸音乐家用专业默契编织的情感纽带,更是血脉相连的天然呼应。音乐跨越海峡,让两岸同胞共同感受到:纵使山水相隔,同属中华民族的血脉亲情始终相连,从未改变。这种传承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复述,而是通过艺术感染直抵心灵的精神震撼。正如一位台湾乐手所说,之前一直无法理解“黄河在咆哮”为什么要用“咆哮”一词,但真正站在黄河岸边,一切都已不言自明。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这些经典曲目在“黄河回响”音乐会上响起,带领人们穿越回那段烽火岁月,重温先辈们为民族解放而英勇战斗的场景。激昂旋律、振奋人心的歌词,是中华民族不屈抗争的生动写照,也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记忆。如今,再次奏响这熟悉的旋律,既是对先辈的精神缅怀,更承载着今人的奋进之心。它激励着两岸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心手相牵、并肩而行,将以共担的使命、同频的步伐,奋勇向前。

  音符能够跨越地域界限,消弭人为阻隔,让两岸人民的情感在旋律中交融。两岸音乐人用音乐宣告:无论海峡两岸经历怎样的历史曲折,共同的文化基因与民族记忆始终是奔腾向前的主流,不断促进着两岸民心相通。即便民进党当局持续推行“去中国化”,逆历史潮流与民众意愿而行,但两岸民众血脉相连、文化相通是不可否认的事实,5000年中华文明积淀的文化基因早已深深融入台湾民众的血脉,从未因人为割裂而中断流淌。

  这场音乐会不只是一场听觉盛宴,更是一座跨越海峡、连通两岸心灵的桥梁,一把传承抗战精神、照亮未来之路的火炬。黄河的涛声与音乐的旋律相互交织,让抗战精神在时代旋律中永续传承,让民族伟力在两岸血脉里同频共振。

  记者:李佳珊(见习)

  文字编辑:李恒

  新媒体编辑:洪琳

  审核:李木元

  

作者: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