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某边防旅充分挖掘驻地和部队特色资源构建红色教育课程体系——
上好“三堂课” 下活“一盘棋”
■解放军报记者 吴安宁 特约记者 柯青坡
在该旅某连荣誉室,官兵接受红色教育。张举豪 摄
“激战中,四班战士王君福不幸腹部中弹,肠子流了出来,他用手把流出的肠子塞回去,继续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
盛夏时节,图们江畔,陆军某边防旅礼堂内,一场以“线上寻根行”为主题的教育课正在进行。一等功臣、某连干部周桀通过视频连线方式,一边带领官兵“云参观”连队荣誉室,一边为大家讲述连队前身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的辉煌战史。
作为驻守在白山黑水的边防部队,该旅驻地革命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当地现存革命遗址遗迹1500余处、革命纪念碑340余块。该旅前身部队转战大江南北,先后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涌现出常恩举、黄志庆等战斗英雄以及“梁基锡班”等英雄集体,红色教育资源丰富。
然而,该旅机关在一次调研中发现,不少基层官兵反映,虽然旅队为提升思想教育质效探索了不少路子,但效果并不理想。还有官兵直言不讳地谈到,旅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还是“老一套”,授课方式缺新意、与部队实际结合不紧,很难引起大家共鸣。
守着教育富矿,教育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一反差引起该旅领导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只有紧贴官兵需求、真正入脑入心,才能更好地引领官兵、塑造官兵、凝聚官兵。”该旅党委研究决定,携手驻地红色场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单位,探索构建“一段历史一堂课、一处遗址一堂课、一名英雄一堂课”的“三堂课”红色教育体系。
实践中,该旅系统梳理旅史,区分“英雄集体”“战斗英雄”“战场故事”3个模块,收集整理相应素材并汇编成册,作为部队开展红色教育的教材;邀请专家教授等组成“红色教育导师团”,定期进军营、上哨所,为官兵讲述红色历史;遴选教育骨干组建“红哨”融媒体工作室,分批前往红色资源丰富、事迹感人的哨所,现地录制实景教育课,作为旅队开展教育大课或专题授课的素材。
“当年,日伪军纠集800余人组成‘讨伐队’大举进犯,千钧一发之际,东北抗联第2军军长王德泰指挥仅剩的两个连,凭借机动灵活战术,最终以弱胜强……”不久前,该旅某营组织官兵走进驻地东北抗联密营遗址,现地展开一堂红色教育课。授课中,该营张教导员结合革命文物和展板,为官兵讲述抗联将士在林海雪原与敌人浴血奋战的故事。
一张张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实物、一段段光辉历史……官兵的思绪仿佛回到烽火硝烟的岁月。一名战士表示:“革命先辈在艰苦条件下不畏牺牲、英勇战斗,作为一名新时代革命军人,我们一定用实际行动扛起使命职责,全力以赴练强戍边本领。”
据介绍,该旅不仅依托部队战史、驻地红色资源开展教育,还组建了“寻根小分队”,通过走访英烈后代、挖掘红色故事等,收集整理了一批生动感人的教育素材。
前段时间,该旅“寻根小分队”成员、组织科干事富林从媒体上得知,退役军人刘国信40多年如一日为驻地13名抗日英烈义务守墓。随后,“寻根小分队”实地拜访刘国信,走进当地红色教育基地,深入挖掘当地红色历史、革命烈士事迹。归队后,他们将刘国信为抗日英烈义务守墓的故事制作成红色教育微课视频。
“1938年,抗日游击队的13名队员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他们的遗体就掩埋在这里……”采访期间,记者在该旅某连信息橱窗里看到,这堂红色教育微课视频正在循环播放。“这名战士牺牲时,还不到20岁,我们只知道他姓郎,其他具体信息都没有留下来。那些为国奉献、为国牺牲的英雄,值得我们永远铭记……”视频中,70多岁的刘国信老人,半蹲在烈士墓碑前,一边轻轻拂去烈士墓碑上的落叶,一边深情讲述13名抗日英烈的故事。该连指导员告诉记者,如今,官兵对13名抗日英烈的故事耳熟能详,退役军人刘国信为烈士守墓的事迹也被大家所熟知。
该旅所属多个哨所常年驻守在山巅,由于执勤任务重、教育资源少,开展教育时面临资源不足、形式单一等问题。为此,该旅将偏远哨所的教育统一纳入“三堂课”红色教育体系,采取“云端”授课、送课上门等形式,确保红色教育覆盖全旅、不落一人。
仲夏时节,该旅“红色教育导师团”的一名党史专家,专程来到天池哨所,为官兵送上一堂红色教育课。这名专家以革命历史为脉络,用鲜活的语言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光辉历史,让哨所官兵真切感受到这片红色土地蕴含的力量。
上好“三堂课”,下活“一盘棋”。创新红色教育课程体系,促进英雄血脉在戍边实践中赓续传承。前不久,该旅某连新兵代浩琦首次参加高山巡逻任务。面对崎岖的山路、险峻的地势,代浩琦咬紧牙关,紧跟队伍一路向前。“接过英雄的枪继续守护国土,我感到无上光荣。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要勇敢克服,当一名合格的戍边卫士。”年轻的士兵,铿锵的誓言,让记者久久难忘。
本文刊于7月20日解放军报02版
编辑:李玉洁
主编:赵燕飞
编审:李东航
作者: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