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多地陆续出台生育支持举措,并明确延长婚假。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已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明确延长婚假。其中,甘肃、山西最长,依法办理结婚登记的夫妻可以享受婚假30天。
与此同时,带薪休假如何落实也备受期待。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新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保障政策举措的落实,还应建立合理的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维度的成本共担机制。值得注意的是,湖北已作出了积极探索,提出全面落实国家和湖北省有关婚假、产假、护理假、育儿假等规定,多渠道统筹资金,建立合理的成本共担机制。
多地明确延长婚假
近期,多地出台政策措施涉及延长婚假,引发广泛关注。
7月14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更加务实有效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其中提到,依法办理结婚登记的职工,在享受国家规定婚假的基础上,延长婚假至15天。
图源: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更加务实有效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
6月,四川发布的《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提到,依法办理结婚登记的夫妻享受婚假20天,在结婚登记前自愿参加婚前医学检查的,增加婚假5天。
图源:《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
1月修改的《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显示,依法办理结婚登记的公民,享受婚假15日;参加婚前医学检查的,再增加婚假3日。
图源: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已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明确延长婚假,同时普遍注明婚假、陪产假、育儿假和增加的产假期间,工资照发,福利待遇不变。但就婚假是否包含法定假日、休息日而言,各地规定稍显差异。
例如,重庆市12333电话咨询服务中心在2023年6月的一则回复称,婚假原则上应当连续使用(单位同意的除外),假期中包括公休日和国家法定节假日;发布于2023年的《广东省职工假期待遇和死亡抚恤待遇规定》显示,婚假等遇法定休假日、休息日的,均不另加假期天数。而通过于2024年9月的《浙江省婚假规定》则显示,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婚假假期。
对此差异,原新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形成国家级的原则性规定对婚假等保障性休假时长予以规范。
职工休息休假权益亟待保障
关于延长婚假的讨论中,记者注意到,人们的关心点还集中于如何落实以及如何避免职工“不敢休”。
山东和四川已明确表示进行保障落实。例如,山东提出,违反《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落实婚假、产假、陪产假、育儿假、护理假以及相关待遇的,职工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或者依法申请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提起诉讼;四川在前述文件中提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用人单位应当保障婚假、生育假、护理假、育儿假待遇落实。
原新建议,为保障政策举措的落实,还应建立合理的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维度的成本共担机制,不应当全部由企业承担延长婚假、产假和育儿假的成本。
值得关注的是,相较于其他省份,湖北在最新文件中有了创新与探索。前述《若干措施》称,全面落实国家和湖北省有关婚假、产假、护理假、育儿假等规定,多渠道统筹资金,建立合理的成本共担机制。
“我国节假日制度的调整有几个体现,一是法定节假日的增加,根据2024年11月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从过去的一年11天增至13天;二是部分地区4.5天工作日等弹性休假制度的试点;三是保障性休假制度的强化,如针对特定人群的婚假、产假、育儿假、陪护假、老年人护理假等带薪休假。”原新介绍。
他表示,这些调整一方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另一方面有助于通过对结构性工时的调配,增加人们的微旅游和微度假等消费意愿,进而助增消费需求等。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释放职工消费潜力,鼓励单位和职工将带薪年休假与传统节日、地方特色活动相结合,安排错峰休假。
保障职工休息休假权益不仅事关改善民生、提升职工生活品质,而且还对激发消费潜能、促进经济循环有着重要意义。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今年3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当前中国经济结构中,服务业比重不断提升,服务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然而,服务消费的实现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居民有足够的收入,二是居民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因此,保障职工的休假权(如带薪休假)不仅有助于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促进服务消费的增长,形成良性循环。
作者:曾庆怡
作者: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