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2023年年中召开的几次有关经济形势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及202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一直强调稳预期强信心的重要性。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围绕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延续优化一批阶段性政策,及时推出一批新政策,打出有力有效的政策组合拳”。如何稳定预期、增强信心,也一直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军扩持续关注的重点问题。去年两会上,他就提交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助力稳预期强信心的提案》。
“无论是面对企业发展痛点,还是群众急难愁盼,都需要扎实调研、紧密沟通、深入研究,才能聚焦关键问题,找到相应解法。”张军扩介绍说,围绕稳预期强信心问题,他先后赴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地开展调研,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代表、企业家等深入交流,了解经济运行的现实情况和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调研中,坚持多方了解、相互印证、兼听则明,既向政府有关部门了解政策制定和监管方的意见,也向企业等了解政策接收方和被监管方的意见。通过调研,张军扩发现,影响经营主体预期和信心的因素十分复杂,既有短期市场波动和需求不足制约的原因,更有中长期深层次的结构性、体制性、政策性原因;既有经济原因,也有其他原因。市场信心的稳定和持续恢复,既非某方面单独措施能够见效,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施策、持续用力。
为了确保获得的信息尽可能全面准确,张军扩注重通过不同渠道、不同形式获取信息,这种习惯让他经常能够听到很多真实的情况。他在调研中发现,企业家最担心的不是别的,而是政策环境的不稳定性。比如有的企业反映非经济政策对企业相关经营活动和财产安全的影响巨大,一个合法合规正常经营的企业,完全可能因为一项非经济政策的调整而失去业务基础甚至倾家荡产。
稳定和可预期的政策环境才会让企业家有信心进行长期投资。因此,张军扩建议要切实贯彻落实“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的要求。一项政策发布后,需要尽快明确其相关细则,包括负责或牵头机构、涉及范围、内容、责任等,使其更具可操作性,让相关单位、干部心中有数。同时,政策纳入评估的时机也需要讲究和明确。从实际经验来看,不是政策要出台了才需要评估,政策提出和酝酿阶段可能就需要评估。
近年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和举措,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然而,一些举措的落地见效需要时间,部分民营企业对政策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和精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预期和信心。为此,张军扩在调研中非常注意通过政策解读的方式向企业宣讲党中央方针政策,耐心且深入地分析中国经济的诸多独特优势、有利条件以及巨大韧性和潜力,为企业家们从专业的角度切实增强信心。
在张军扩看来,调研的过程不仅是向企业了解情况和寻找答案的单向过程,更是交流互动、凝聚共识的双向过程。正是这种双向过程中,提案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在2024年1月召开的全国政协2023年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上,张军扩作了关于“稳预期强信心要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的发言,提出着力增强企业对政策环境稳定性的信心,切实贯彻落实“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的要求,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各项政策要求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他撰写并提交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助力稳预期强信心的提案》,其中的建议为优化评估制度顶层设计、高质量做好评估工作、加强评估队伍建设等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积极采纳。
一件好提案需要大量的调研做基础,更需要多年专业知识作支撑。
“我始终坚持选题要关注经济实践,要把经济实际情况了解清楚,找准问题并分析透彻,这样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对策建议。这是在我40多年的政策咨询研究工作中一直坚持的,也将一直坚持下去。”张军扩说。
记者:孙琳
编辑:莫愁
审核:李木元
作者: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