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着《沂蒙山小调》,我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红安西站乘坐动车途经山东枣庄,转道来到沂蒙山老区的费县。
从芭蕾舞剧电影《沂蒙颂》动听的插曲: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谊长……从悠扬悦耳的《沂蒙山小调》: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从经典战争题材电影《红日》,以及孟良崮战役中,我知晓了沂蒙山,走近了沂蒙山。
△ 沂蒙山风景。图片来源:好客山东之声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因为走访政协委员,我有机会走进了沂蒙山。
委员所在的山东费县,革命战争年代是沂蒙山老区的中心区域,不远处的一座山腰间,坐落着一个四面环山的小村庄——白石屋村。流水、小桥、人家、白石、山脊,仿佛世外桃源,与世隔绝——这里便是歌曲《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
1940年春,抗大一分校在红安走出的校长、开国上将周纯全带领下,来到沂蒙山,分校文工团就驻扎在白石屋村。为配合抗日军民,痛击反动会道门“黄沙会”造谣惑众、诋毁抗日的罪行,文工团团长袁成隆组织阮若珊作词、李林谱曲,创作了《反对黄沙会》这支通俗易懂,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歌曲。宛转悠扬的旋律从这里迅速扩散到整个沂蒙山区,进而传遍鲁中、鲁南抗日革命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几经修改,形成了闻名全国的《沂蒙山小调》。为纪念这首歌的诞生,2003年11月临沂市政府在这里建造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纪念碑,碑上镌刻着这首歌的词曲。一块面向湖水的石头上,雕刻着袁成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的手迹。
大青山脚下,建有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纪念广场和纪念碑。1941年11月30日拂晓,日军独立混成第10旅团及各据点日、伪军5000余人,对大青山抗日根据地进行“清剿”。抗大一分校及中共山东分局、省战工会、第115师机关近6000名非武装人员误入敌“清剿”圈。周纯全指挥一分校5大队,掩护大部队胜利突围,成功保存山东党政机关力量。大青山突围战是抗战时期山东战场最为惨烈的一次战役,在抗日战争史上具有重大影响。为纪念这次胜利突围和英勇牺牲的英烈们,1997年费县县委、县政府在突围地原址建立了“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纪念馆里集中展示了周纯全带领抗大一分校学习、生活情况及突围经过。这里存列着周纯全上将子女捐赠的周纯全荣获的一级独立自由勋章,母亲郑竖岩荣获的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他们当年穿过的军服、使用过的皮箱。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碑高19.9米,基座直径11.30米,寓意1941年11月30日胜利突围。纪念广场矗立着一尊巨大的周纯全全身雕像。听着讲解员娴熟、生动的讲解,身为红安人的我十分激动和自豪。
临近费县的蒙山,当年的孟良崮战役就发生在这里。登上孟良崮之顶,一座纪念碑巍然耸立。“孟良崮战役纪念碑”8个镏金大字,碑两边的投影与碑身共同形成一个“山”字,寓意战役发生在山东境内的沂蒙山。碑高30米,由三块状如刺刀的灰色花岗石筑成,象征着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的武装体制。另两面分别镌刻着陈毅元帅、粟裕大将的题词。如今,站在孟良崮顶,我仿佛还能看见当年的硝烟纷飞,还能听见当年的炮火轰鸣……
△ 学生在位于孟良崮战役战场遗址区域内的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广场前参加活动。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在离费县不远的临沂市“沂蒙广场”,建有沂蒙精神雕塑群,雕塑通过“参军参战”“支前大军”“沂蒙颂歌”三个部分,形象展示了沂蒙人民为和平解放事业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感人事迹。第一组雕塑主题“参军参战”,是整个雕塑的核心部分,中间纪念碑高32.6米,碑体上部有5只和平鸽,象征着沂蒙人民为追求和平而进行正义的战争。主雕塑的底座整个构架呈“山”字型,体现奋斗的沂蒙山、崛起的沂蒙山、前进的沂蒙山。后面两侧展现的是沂蒙人父子参战、送郎参军的动人场景。第二组主题“支前大军”,展示的是沂蒙人民冒着枪林弹雨,克服种种困难、背粮、肩挑、车推、驴驮,将粮食运往前线的撼人画卷。第三组雕塑主题“沂蒙颂歌”,再现了沂蒙人民抬担架、救伤员、做军服的感人场面。“沂蒙精神”在这三组雕塑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震撼,过目难忘。
啊,英雄的沂蒙山!你与我生活的大别山一样,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名山。你与大别山、井冈山、太行山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最著名的四座红色的山、革命的山。
(作者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红安县第九届、十届政协常委)
作者:周晓冬
文字编辑:杨雪
新媒体编辑:石伟强
审核:李木元
作者: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