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 用东方智慧共同守护世界文明根脉
人民政协报  10小时前

  7月11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现场,随着一声木槌敲响,中国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座头顶浩瀚星空、脚踏大漠戈壁,伫立近千年的古老遗迹,让世界为之瞩目。

  从1987年长城、北京故宫等首批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到2025年西夏陵申遗成功,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60项,与意大利并列全球首位。今年是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40周年。40年来,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理念不断更新、实践不断深化,遗产保护工作从“追跑”到“并跑”。

  这60项世界遗产共同书写了中华文明的灿烂与辉煌。从公元前3300年的良渚古城,到19世纪的鼓浪屿国际社区,中华文明5000余年的时间跨度,形成了全球少有的完整文明序列;从展现东北少数民族与汉文化融合的高句丽王城,到见证西南多民族管理制度的土司遗址,多元文化的交融共同印证多民族政权对统一国家的历史贡献;从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中国南方喀斯特等15项自然遗产,到西夏陵32处防洪工程遗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古人适应干旱环境的生态智慧完美呈现。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妥善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既体现对中华文明精髓的深刻认识,也能更好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

  这60项世界遗产,不仅彰显了文明古国的深厚底蕴,更折射出中国在遗产保护领域的现代治理能力、制度创新与文明担当。在丝绸之路等跨国项目探索联合申报、联合管理机制;在大运河、长城等大型遗产治理中采用跨省域联合管理模式;由敦煌研究院研发的“干旱环境下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已在元上都等工程中推广。

  中国一方面积极探索具有全球示范价值的遗产保护体系,另一方面推动“世界遗产”走向“身边遗产”,开展文化遗产的普惠性共享实践。杭州西湖免费开放年接待游客超2800万人次、福建土楼民宿合作社带动村民增收、北京胡同微更新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文化遗产正从“国家宝藏”变为“民生红利”。

  当考古遗址在保护中焕发新生,当历史街区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中国遗产保护的当代价值在实践中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良渚古城使用“5G﹢VR”技术虚拟重现史前水利工程与稻作场景,配套农文旅产业园,带动周边民宿与文创产业年收入破亿元;武隆喀斯特依托天坑地缝景观开发生态探险、洞穴音乐会等项目,提供就业岗位近10万个。

  通过遗产的保护和申报,我们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增强了文化自信,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推动了文明交流互鉴。中国以技术输出参与柬埔寨吴哥窟修复,卫星影像守护濒危遗迹;推动“丝绸之路”跨国申遗,构建文明对话新枢纽。西夏陵的保护实践,也为干旱地区遗产保护提供了中国经验。

  贺兰山麓,西夏陵静默伫立,其承载的文明密码在无声诉说着一条真理:唯有珍视每一段历史,多元的文明基因才能汇聚成奔涌不息的长河。中国的实践正将文化自信升华为一种包容性文明观——既守护民族根脉,更为守护世界文明根脉提供东方智慧。

  作者:李浩

  文字编辑:杨智嘉

  新媒体编辑:洪琳

  审核:李木元

  

作者: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