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历史认知是中日友好的前提
人民政协报  10小时前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2025年7月3日,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在第十三届世界和平论坛上表示:“日本必须对侵略历史持续保持歉意,作为战败国,无法要求原谅,只能彻底谢罪和忏悔”,还批评日本政府“未能改变对历史的认知”,高度评价日本驻华大使金杉宪治的公开道歉,认为“具体的反省举动是中日关系改善的基石”。这与鸠山一郎1955年“正视历史才能开辟未来”的表态一脉相承,印证了理性历史认知是中日友好的前提。

  2018年至2019年,我曾两度探访东京鸠山会馆。两次经历共同指向核心命题:中日友好的根基,在于对历史的理性认知与对文化交融的传承。

  初访鸠山会馆:文化符号中的交流密码

  2018年4月19日首访时,鸠山一郎手书的《和为贵》尤为醒目。这幅出自《论语·学而篇》的书法作品,是其晚年的得意之作。鸠山由纪夫见面时总是提其渊源,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深刻影响。《论语》传入日本后,奈良时代成为贵族教科书,平安时代菅原道真在《类聚国史》中引其阐述治国理念,江户时代德川幕府将朱子理学定为官方哲学,《论语》成为明治维新后政治家理解“治国之道”的参考。

  鸠山由纪夫提及祖父鸠山一郎时强调,虽因时代限制未促成中日邦交正常化,却以“民间先行”推动关系发展。1954年其组阁时促成的《中日民间贸易协定》,是战后首个制度化贸易安排,为1972年邦交正常化埋下伏笔。这一实践与中国“民为邦本”的思想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通过民生需求积累友好基础,彰显“以和为贵”的历史基因。

  座谈中,鸠山由纪夫以“治大国若烹小鲜”自嘲,暗含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智慧。老子智慧启示,国家交往亦需“不以扰动为要”。平安时代传入日本的《道德经》,深刻影响其政治理念——从鸠山一郎的“民间贸易先行”到鸠山由纪夫对“稳定”的强调,可见道家思想对日本对华认知的持续塑造。

  再访鸠山会馆:文化交流的微观实践

  2019年8月27日再访鸠山会馆时,恰逢程小轩“好风相从”宫扇展(以《二十四诗品》为主题)在日举办。鸠山由纪夫观展时对笔墨细节的追问,印证了文化作为“通用语”的力量。

  鸠山家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是中日千年文化交流的缩影。政治上,大化改新借鉴中国科举、中央集权等制度;文化上,书法、诗歌与本土融合;思想上,儒家“仁义礼智信”与道家“无为”成为日本社会的思想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已渗透社会各方面。日本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诸多传统节日虽庆祝方式有别,却保留中国文化元素并延续至今,日本茶道及饮食中广受欢迎的饺子、拉面等,皆见中国文化印记。

  近现代以来,日本在学习西方的同时持续吸收中国文化,而中国文化元素也更多走向日本。民间交流成为重要载体,鸠山家族推崇中国传统文化、鸠山由纪夫重视中日文化交流,是战后中日关系“民间主线”的代表,背后是文化认同对政治关系的补充支撑。正如学者崔世广所言,战后中日民间交流“以文化共识对冲政治分歧”,鸠山会馆的《和为贵》恰是这一逻辑的象征。

  除文化交流外,务实合作亦是中日友好的重要动力。中日两国在经济、科技、环保等领域利益广泛,开展务实合作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鸠山由纪夫提出两国可在电动汽车、老龄化应对等领域深化合作。以上海闵行区为例,200余家日资企业中,住友商事与上海电气的新能源项目年减排12万吨,正是“和为贵”思想的当代实践,将文化共识转化为发展动能。

  从鸠山一郎的《和为贵》到鸠山由纪夫的文化实践,彰显了文化认同是中日友好的深厚根基。回望历史,日本“二战”侵华的伤痛是不可回避的镜鉴。正如鸠山由纪夫在世界和平论坛所言,“彻底谢罪忏悔”是对历史的基本敬畏,唯有正视历史,才能为两国关系健康发展扫清障碍。因此,正视历史是前提,民间交流是纽带,务实合作是动力。我作为孔子后裔,“和为贵”既是古训亦是传承,孔子的“仁”与“和”、春申君的“惠”与“安”、鸠山家族的“友”与“通”,皆是“和而不同”东方智慧的时空回响。

  正视历史伤痕更要珍视文化共性,铭记战争教训更要延续民间温情。愿中日两国以文化为桥、合作为径,共谱“和而不同、共赢共生”的新篇章——这是所有珍视和平者的期盼。

  (作者系上海市闵行区政协委员、民进会员)

  作者:孔飞

  文字编辑:李恒

  新媒体编辑:石伟强

  审核:李木元

  

  

作者: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