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搭建人工智能普及推广平台促进国内大循环
人民政协报  8小时前

  在全球产业链深度调整与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做强国内大循环的核心在于以科技创新驱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破除供需结构性矛盾,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人工智能(AI)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其深度普及与规模化应用是打通供需堵点、激发市场潜力、培育统一大市场新动能的关键抓手。搭建人工智能普及推广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构建“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机制,不仅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实践载体,更是做强国内大循环不可或缺的战略支点。

  破解供需结构性错配,畅通国内循环。国内大循环的堵点,根源在于供给侧的技术能力、产品形态、服务模式与需求侧的升级诉求、应用场景、消费潜力之间存在“认知鸿沟”与“转化壁垒”。传统模式下,技术供给方与需求方信息不对称,导致创新成果难以精准匹配市场痛点,有效需求无法高效驱动技术迭代。因此,一方面,要通过构建包括精准分群培育、沉浸式体验场域、企业创新闭环等在内的全民全域交互体系,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技术—需求”解码器与连接器,极大降低AI技术的认知门槛与应用成本,使抽象技术“可知可感”,让潜在需求显性化。另一方面,要实时捕获、汇聚、分析海量用户行为与场景数据,反向驱动企业优化技术路线和产品设计,形成“技术展示→场景验证→需求反馈→研发迭代”的正反馈闭环,解决技术供给与用户需求的结构性错配痼疾,为国内大循环注入强劲的供需互促动能。

  优化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循环能级。AI技术本身是赋能要素升级的关键,但其普及推广涉及人才、数据、算力、场景等多维要素协同,存在资源分散、标准不一、协同不足等挑战。因此,要促进人才要素升级,大规模培育AI应用型人才与用户,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人力资本支撑。要在保障安全前提下,有条件开放政务、交通、医疗等领域的脱敏数据资源,通过AI开放场景试验场为技术验证与模型优化提供“燃料”,赋能实体经济。要优化创新要素配置,引导政策、资本、技术向创新前沿汇聚,缩短“实验室到生产线”周期,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这种基于平台的要素高效协同,能够显著降低企业拥抱AI的门槛与成本,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竞争力,夯实国内大循环的微观基础。

  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国内大循环的活力源于千万经营主体的创新创造。平台通过市场化运营与开放生态构建,从“财政输血”转向“价值创造”,探索“数据资本化、服务产品化、创新金融化”路径,实现多元主体共生共创。要赋能企业创新,极大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要通过将平台服务标准化、产品化,构建覆盖创新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链,满足企业多元化需求,促进AI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深度渗透与融合应用。要吸引社会资本通过捐赠、共建等方式参与,形成政府引导、院校支撑、市场主导、公众受益的多元治理与投入模式。构建开放、共享、共赢的生态,持续孵化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为国内大循环提供不竭的创新源泉与增长动力。

  [作者孙志高系江苏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郑琼洁系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作者:孙志高 郑琼洁

  文字编辑:王慧峰

  新媒体编辑:洪琳

  审核:李木元

  

作者: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