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万人在线围观喂鸵鸟!是什么让她年入百万元?
日照日报  昨天 21:46

  编者按:

  在日照广袤的乡村田野上,有一群人,他们怀揣梦想,脚踏实地,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他们,就是新时代的“新农人”。“日照日报”微信公众号推出新栏目《日照新农人》,旨在聚焦这些在日照田野上逐梦的创业者,讲述他们的创业故事,展现他们的奋斗历程,探索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

  50只鸵鸟,3000枚蛋

  8万粉丝,年入百万元……

  这一组数字联系在一起

  便是日照“鸵鸟姐姐”

  两年来创造的“致富密码”

  究竟是什么能让她的直播间

  从无人问津到上万粉丝?

  又是什么让她

  靠这一只只“大家伙”年入百万元?

  

  7月的日照,午后阳光把涛雒镇的农家大院晒得发烫。

  37岁的刘春兰蹲在围栏边,手里攥着刚捡的鸵鸟蛋,蛋壳泛着瓷白的光,足有3斤重——举到镜头前时,直播间里立刻滚过一串弹幕:“比主播的脸还大!”“这蛋能吃吗?”“鸵鸟姐姐给我留一个!”

  这个被网友叫做“鸵鸟姐姐”的80后

  正用一双沾着草叶的手

  把自家50多只鸵鸟的日常

  变成了火遍全网的“乡村连续剧”

  直播间里的“鸵鸟日常”

  从8人围观到8万在线

  “家人们看清楚喽,这是‘老二’,12岁了,一年能下100多枚蛋呢!”刘春兰抹了把额头的汗,顺手薅了把围栏外的拉力藤。围栏里,几只高过人头的鸵鸟立刻凑过来,长脖子一伸一缩,隔着网子啄食她手里的草。

  上午11点20分,刘春兰的直播间准时开播。屏幕上,在线人数慢慢爬到了5万+,而两年多前,她第一次举着手机直播时,镜头前只有8个观众,其中3个还是亲戚。

  

  从一开始面对镜头的不知所措,到如今能和网友们聊成朋友、忠实客户,刘春兰的直播间人气飙升,不仅仅靠她两年来练就的口才,还有一只只呆萌的“大家伙”和小雏鸟们。

  “一只鸵鸟一年能产50至100枚左右,它不是每天都产蛋,冬天温度低,它就不产蛋,其他季节它也是‘劳逸结合’……”面对直播间里网友的好奇询问,刘春兰耐心解答。

  

  直播间里的细节,藏着她对鸵鸟的熟稔。有次网友问“小鸵鸟会叫吗?”她立刻从育雏室抱来刚孵化的雏鸟,小家伙“啾啾”的叫声透过麦克风传出去,弹幕瞬间刷屏:“好可爱!”她笑着补充:“长大就不叫了,大鸵鸟没声带,是个‘哑巴美人’。”

  粉丝像滚雪球一样涨起来。现在她的账号有8万多粉丝,青岛、济宁的客户开车来买鸵鸟苗,连浙江的网友都开1800多公里的车,专门来挑种鸟。“最远的那个客户,到了大院就说‘我看你直播半年了,就信你’。”刘春兰说这话时,眼里亮闪闪的。

  

  从卖蛋到孵苗42天

  孵化出的财富密码

  “一枚蛋卖150块钱,孵成苗能卖四五百元——你说划算不?”刘春兰掀开孵化室的门,一股温热的风扑面而来。两台半人高的孵化箱立在墙角,透过观察孔,能看到一排排鸵鸟蛋整齐地码着,像列队的士兵。

  

  她最早只懂“养鸵鸟、卖蛋”。2018年刚入行时,她把鸵鸟蛋装在竹篮里,骑电动车跑遍镇上的餐馆,有人嫌贵,有人觉得“鸵鸟蛋吃着怪”,一天下来常是空手而归。

  直到有一次,一个客户说:“要是有苗就好了,我想自己养!”她才猛地开窍:“光卖蛋哪行?得搞全产业链!”

  

  养殖、孵化、销售(蛋、肉、苗)

  全产业链模式……

  刘春兰的“鸵鸟致富路”越走越宽

  现在的孵化室,是她的“财富工厂”。每天早上,她都要挨个检查孵化箱:用手电筒照蛋,看里面的胚胎有没有动;摸一摸蛋壳温度,确保恒温37.8℃;遇到快出壳的蛋,还要拿尖嘴钳子“助产”。

  

  如今,她的产业链越拉越长:鸵鸟蛋除了鲜卖,还做成蛋壳工艺品;鸵鸟肉供给城里的餐馆,肉质紧实像牛肉;就连鸵鸟毛,她都攒起来做成掸子,成了直播间的“爆款周边”。端午节时,光鸵鸟蛋就卖了300多枚,快递盒堆成了“小山”。

  

  40户跟着干

  山海间长出的共富故事

  “春兰,我家鸵鸟不爱吃食,你去看看呗?”一大早,邻村的王大姐就打来电话。刘春兰放下手里的饲料,骑着三轮车就往王大姐家赶——这样的事,她一周要遇上四五回。

  谁能想到

  这个如今被乡亲们围着请教的“鸵鸟专家”

  7年前还是个连种鸟都养不明白的“门外汉”

  20年前,刘春兰跟着丈夫从黑龙江来到日照,一眼就爱上了这片“能天天看海”的土地。她开过餐馆,摆过服装摊,还搞过水族馆,折腾来折腾去,总觉得“差点意思”。直到2018年,她在外地看到鸵鸟养殖,突然动了心:“咱农村有地有草,养这个准行!”

  

  可创业的头两年,她差点栽了跟头。揣着70多万元积蓄买回来的种鸟,愣是半年没下一个蛋。为了掌握鸵鸟养殖技术,刘春兰吃住在鸟舍旁,被乡亲们笑称“比照顾自家娃还上心”。每天除了喂鸵鸟,就是直播、孵化、准备饲料、宰杀、送货……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刘春兰渐渐摸透了鸵鸟的“脾气”,养殖规模逐步扩大,发展走向正轨。

  日子好起来后,看着乡亲们羡慕的眼神,刘春兰从不藏着掖着,把自己总结的养殖技术传授出去,谁家的鸵鸟出了问题,一个电话她就上门帮忙。现在,周边40多户乡亲跟着她养起了鸵鸟,有的人家光靠卖鸵鸟蛋,一年就多挣好几万元。

  

  傍晚的阳光斜斜地照进大院,刘春兰刚给育雏室的小鸵鸟添完料,转身又去检查孵化箱。她的东升鸵鸟养殖场里,种鸟在围栏里踱步,雏鸟在育雏箱里“啾啾”叫,堆成小山的鸵鸟蛋泛着光——这场景,像一幅正在展开的画。

  “咱庄稼人没啥大本事,就靠这双手。”她擦了擦汗,眼里的笑意藏不住,“带着乡亲们一起挣踏实钱,这日子,肯定越来越甜。”

  

  夕阳下,她的背影被拉得很长

  像一株扎根土地的向日葵

  不娇气,不服输

  把平凡的日子

  种成了最动人的模样

  

  粉丝福利来啦!

  

  截止到7月31日下午5点

  本条微信底部留言点赞数量

  前5名的粉丝

  将获得鸵鸟毛毽子1个

  快邀请好友一起来吧~

  

  记者:田文佼

  摄影:郑培波  安佰明

  编辑:许芮

  审校:张珊

  值班主任:孙立梅

作者:日照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