熄灯号丨一朝为军人 终身是战士
解放军报  10小时前

  一朝为军人 终身是战士

  ■王玮

  

  刘延源 绘

  爸爸曾服役于“硬骨头六连”,多次出色完成战斗任务。在一次战斗中,他带领所在班取得胜利,荣立个人一等功。他全身80余处被弹片击中,头部中弹、左肩锁骨断裂……经过4个昼夜的接力抢救,医护人员才把爸爸从死神手中抢回来。2000年秋,爸爸告别军营,成为一名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警察。

  爸爸的英雄事迹,发生在我出生前。我对爸爸的认知,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累积、转变的。

  记得在我读小学时,一次语文测验,我只考了53分。妈妈将我训斥一通后,抛下一句狠话:“等你爸爸回来,看他怎么收拾你!”

  傍晚,爸爸下班回家,被妈妈拉进厨房“嘀咕”了半天。稍后,爸爸走进书房,站在我身后。我胆战心惊,不敢回头。没料想,爸爸只是伸手摸着我的脑袋,说:“走,吃饭去!”

  “爸爸,我语文没考及格。”我忐忑地说。

  “没事,继续努力就好了。”爸爸语气柔和地说。我想象中狂风暴雨般的训斥,没有发生。从那时起,爸爸在我的心目中,充满了包容与慈爱。

  2006年5月,我正紧张地备战高考。一天半夜醒来,我猛然听见爸妈卧室传来激烈的争吵声。一向恩爱的父母,怎么会吵架?我走到他们卧室门口,敲了敲门。

  见我站在门口,爸爸知道事情瞒不住了,便对我大概说了说。爸爸当时在省“扫黑办”负责对外宣传工作。他与办案民警深入一个涉黑性质犯罪集团的案发地采访后,要在媒体上公开揭露其暴行。这惹恼了在逃的团伙成员。他们先后两次把恐吓电话打到家里来威胁妈妈,并声称掌握了我家的住址和我就读的学校。妈妈吓坏了,劝爸爸刊登新闻稿时,不要署上自己的真实姓名。爸爸却说:“我代表的是正义,害怕的应该是他们。我在报刊上说真话,怎么还要隐姓埋名?你不用害怕,要相信法治的力量。”

  我第一次发现爸爸如此执拗。后来,他坚持署自己的真实姓名,那篇新闻稿还在中央、省、市报刊刊发。与以往不同的是,在此后的20多天里,爸爸每天都要目送我走进学校……当然,那个犯罪集团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经历过战争的磨砺,爸爸对生命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汶川大地震,他随特警深入震区救灾;抚州唱凯镇决堤,他与民警一同涉水救人……

  我第一次见爸爸落泪,是2016年的夏天。家住偏僻农村的村民熊超文,读了爸爸写的一篇“打拐”纪实文学后,奔波近百里路,赶来向爸爸寻求帮助。熊超文的女儿小曦被人拐走两年有余。他一边打工,一边寻找,却在一次施工中不慎从脚手架上跌落,摔断腰椎。

  几经救治,熊超文勉强能生活自理后,便心急如焚地找到爸爸。得知熊超文的经历,爸爸落泪了。报请领导同意后,他便与“打拐”民警一起直奔乌蒙山区。历经艰难曲折,他们终于在一个小山村里,将被拐的小曦解救出来。

  “一朝为军人,终身是战士。”这是爸爸的座右铭。受爸爸影响,2010年7月,即将大学毕业的我走进向往的军营。10多年的军营生活,我一路“对标”爸爸,取得不少荣誉。我至今记得,爸爸有一次捧着我的奖杯,乐呵呵地对我说:“继续努力,不许骄傲。”

  我告诉爸爸:“您这位老兵的叮嘱,我一定铭记。”

  (本文刊于2025年7月27日《解放军报》“军人家庭”版;封图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