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浙江,满眼翠绿。从余村破题,在浙江实践,到全国扎根,为世界赞誉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靠山。
△ 杭州西湖区龙坞茶镇。
在“浙里”,全省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13年提升,生态产业增加值占比显著增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40年稳居全国各省区首位。20年,“两山”理念引领浙江大地发生了重大变化。
如何充分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和体制机制优势,更好实现生态与发展、生态与民生的良性互动,是“两山”转化再出发的关键所在。近日,浙江省政协召开十三届十六次常委会会议,围绕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开展专题协商。常委、委员们围绕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保护 强调共识与协同
抬头看到“天空蓝”,俯首可见“碧水清”,举目满是“生态绿”,不断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要构建‘全域管控一张图’机制,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健全‘全要素全领域治污’体系,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打造绿色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社会共富共享’机制……”成为与会人士的共识。
着眼从治污攻坚走向美丽中国,委员们认为要在污染防治工作上保持力度不减、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擦亮优美生态环境底色。坚持标准引领,强化治污法治保障。全面梳理评估现行法规标准政策,对不相适应的要及时修订,对尚无规定的要及时增补。坚持系统施策,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推进污染治理设施升级改造,加快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
浙江是经济大省、能源小省,产业、能源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需要加快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三大结构”调新调绿。为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全面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委员们建议完善政策机制,突破改革堵点;加快技术创新,强化源头供给;深化传统产业绿色再造。加速新兴产业生态培育;升级省级“双碳”数智平台;深化重点领域智慧控碳场景并创新数据要素流通机制;建立绿色低碳领域数据确权、定价、交易机制与标准,推动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和企业数据合规融合应用,充分释放数据赋能乘数效应。
△ 浙江舟山蚂蚁岛。
除了新能源领域,浙江也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上积极探索。运用低成本改造、场景化消费、数字化赋能等轻量化解决方案,较好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看着发生在湖州、金华等地的成功案例,委员们认为这是一条具有推广价值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今天的浙江,生态环境改善有目共睹,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美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浙江的亮丽底色,也是浙江“美丽经济”的能量来源。大家清醒地知道,我们既要防止污染,又要利用好资源。
追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两山”理念如一支神奇画笔改变了浙江的面貌。一个个“美丽经济”与“美丽民生”互促共进的探索实践,成了浙江富民增收的强大引擎。
一个景区带动一片区域,一条线路激活一方经济。山水资源丰富的浙江,各种登山、露营、溯溪、漂流活动成为备受游客青睐的游乐项目。火热的乡村旅游如同一颗璀璨明珠,在绿水青山间熠熠生辉,不仅成为当地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更书写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
委员们关注到当下的生态旅游是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重要结合点,建议在编制旅游业发展“十五五”规划时,把生态旅游作为专项内容进行规划部署,制定全省域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生态旅游发展目标、总体布局、重点线路、绿色标准、扶持政策等;加大对山区海岛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工作指导和政策、项目、基础设施、高层次人才队伍等扶持力度;进一步统筹生态旅游发展路径,延伸拓展浙江“两山”共富生态旅游廊道,探索资源要素互补型发展模式,将全省“大花园”有效转化为全域“大景区”;推进长三角生态旅游、休闲产业联动发展。
△ 浙江缙云县蟠龙村大乌岩水库。
前不久,全国首个“生态共治中心”在湖州安吉诞生——人机AI巡航、林长智保等10余个专业平台融合成“生态共治大脑”驾驶舱,实现对“林、气、水、废、矿”问题智能研判、综合处置,让每一片山林都能实时尽收眼底、全程守护。这种以高科技构建起来的“人防﹢技防﹢智防”三防体系,正是浙江发挥自身优势,以数字赋能精准防护的生动实践。从精准防护到整体提升,从数字治理到系统修护,浙江不断迭代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美丽浙江生态底色更加鲜亮。
着眼培育“两山”实践主体,让社会各方的参与有说头、有甜头、有奔头,形成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委员们还建议推行“企业生态积分制”,对绿色标杆企业给予税收、信贷优惠,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创新“村民入股﹢保底收益”模式,让农民成为生态红利的真正受益者,实现共同富裕。
20年,在“浙里”见证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感受绿色发展的强劲脉动,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之江大地徐徐展开。
记者:鲍蔓华
编辑:石伟强
审核:周佳佳
作者: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