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姑娘”身上,有什么打动人心的力量?
人民日报  昨天 14:30

  “打——豆腐的来啦!”这个夏天,河南卫辉姑娘李福贵一声清亮的乡音走红网络。某短视频平台上,她的粉丝数已经突破900万,收获点赞超5800万次。她是努力担起家庭责任的“卖货郎”,也是村里老人竖起大拇指夸的“自家闺女”。她记录自己走村串巷叫卖豆腐、杂货的日常,买卖间的真挚互动让人暖心动容。网友称她为“豆腐姑娘”。

  没有精致的脚本,没有吸睛的妆造,也没有炫酷的转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短视频信息流里,李福贵的视频,初看甚至有几分粗糙。她身上,究竟有什么打动人心的力量?

  是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李福贵的人生剧本,并没有一个称心如意的开篇——父亲有智力缺陷,母亲生活无法自理,从小就要帮年迈的爷爷扛起家庭重担。就像扎根贫瘠土地却依旧追逐阳光的向日葵,尽管命运降下风霜,但她并未屈服于困境,而是用双手一点一滴装点生活,并用镜头记录下“美好的一面,正在改变的一面”。人生很难十全十美,每个人都可能遭遇荆棘,而最珍贵的,就是披荆斩棘、笃定前行的勇气。

  是温暖心房的淳朴人情。

  走村串巷,李福贵不只是卖货。她帮老人晒麦子,替独居老人拨通远方子女的电话,“无意”间给拮据的老人多装几块点心,免费给老人拍照……她的小货车,经常扮演村里的“流动服务站”。

  善意是双向奔赴的。她也会收到老人塞来的水煮蛋,会被邀请去家里“吃口热饭”,会在找零的时候听到“别抹零了,你多赚点”。“我其实不缺东西,但我就是想来买你点东西,因为我就想和你说说话”,等待李福贵的到来,是不少村里老人的一种习惯,也是一份慰藉。远离陌生人社会礼貌的“互不打扰”,沉浸于乡土社会基于熟悉的“自在亲密”,屏幕里的人情味,足以戳中许多人内心柔软之处。

  

  其实,无论是乐观的态度还是淳朴的人情,归根结底,最是真诚动人心。

  近些年,乘着移动互联网的东风,各种乡村自媒体创作者接续涌现,在记录乡村生活、展现乡土风貌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揪心的现象。比如,有的钻营人设,虚构苦难只为带货;有的捏造剧情,制造冲突哗众取宠。这些做法也许能吸引一时的流量,但长远来看实则是在透支人们对乡村的关注和对农民的信任。

  而在李福贵这里,既没有偏见,也没有矫饰,乡村就是它原本的模样,有泥土芬芳,有古道热肠,有困难,更有战胜困难的力量。

  “蹭饭书记”董桂林的镜头里,吃着百家饭、聊着百家事,关怀的是留守老人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工地大叔”刘诗利的故事里,“把自己弄得好一点”的朴素愿望,让无数追逐梦想的人共情……不只是李福贵,那些让人们忍不住点赞、关注的主人公身上,总少不了一份穿透屏幕的纯真。愈是赤诚,愈是感人。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不论天南地北,不论城市乡村,这片热土上永远有一群热情洋溢的人用心追逐着梦想。相信被“李福贵们”感动的你我,也一定正怀着对真善美的向往,把自己的日子过成诗、酿成酒、活出光。

  来源:《人民日报》(2025年08月06日 第05版),作者:张佳莹,原题《“豆腐姑娘”何以打动人心(暖闻热评)》

  本期编辑:胡程远、朱田恬、陈子涵

作者: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