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专家:美国印尼关税协议敲响警钟
参考消息  4小时前

  当各国在眼下这轮“解放日”关税战中把谨慎抛到九霄云外、拼命追逐自以为的短期胜利或地缘政治进展时,它们其实是在亲手摧毁自身贸易制度的根基。

  世界贸易组织中来之不易、历史悠久的贸易原则被烧成灰烬,让这些发展中经济体陷入死胡同,毫无回旋余地。

  这大概就是外界对印度尼西亚命运的结论。美国总统特朗普最近得意地宣布,已与东南亚最大经济体印度尼西亚达成“里程碑式”的贸易协议。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苏迪曼大街的晚高峰车流(徐钦 摄)

  这份被大肆吹嘘的“协议”明显是一边倒的安排,极度偏袒美国。印尼必须取消对美国商品的所有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作为“回报”,美国将对印尼出口商品征收19%的关税。

  特朗普声称,印尼承诺采购15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产品、45亿美元的美国农产品,以及50架波音飞机。这些数字令人咋舌,但由于协议全文并未公开,这些承诺的动机、执行机制及其合法性依旧晦暗不明。

  倘若上述细节属实,其对公平、互惠以及印尼长期经济主权的冲击令人不安。这既不是自由贸易,更谈不上公平贸易。这份协议等于把普惠制颠倒了过来。普惠制原本旨在帮助发展中经济体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如今,角色互换:印尼成了“施惠者”,美国成了“受惠者”。如此逆转,近乎荒诞。

  印尼取消对美商品的所有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于拱手交出关键政策工具,丧失宝贵的谈判筹码。美国却对印尼出口商品加征19%关税,抬高贸易壁垒,使印尼产业陷入虚弱境地。如此安排,不仅未能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反而加深既有失衡,把印尼锁死在结构性劣势之中。

  对东盟来说,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份协议可能成为美国借印尼“后门”渗透整个东盟市场的跳板,导致美国转运货物蜂拥而入,最终侵蚀东盟经济共同体的根基,扭曲区域贸易一体化。

  美国商品在印尼倾销并悄无声息地流入邻国,这种风险真实存在。若缺乏强有力的追踪体系,免税进口到印尼的商品最终可能绕道进入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甚至远至菲律宾、柬埔寨、老挝,以规避应缴关税与监管防线。

  印尼并非唯一面临华盛顿日益胁迫性贸易要求的发展中国家。以越南为例,美国同意将越南输美产品关税上限设为20%,对涉嫌转运的商品关税上限为40%。作为交换,华盛顿获得对越南市场的“全面准入”,特朗普更宣布美方对越出口将享受零关税。

  除了躲过迫在眉睫的惩罚外,河内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好处。美国攫取的让步涵盖技术规范、数字贸易、监管协调等敏感领域。越南得到的不过是名义上的市场经济地位,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远不足以抵消协议本身的结构性失衡。

  这些案例清晰表明,美国正以经济强权施展交易主义式压力,损害多边规范,让发展中经济体失去国内政策自主性,并受制于美国反复无常的贸易冲动。

  尤为刺眼的是特朗普的政治算盘。通过加征关税,他绕开了美国现行法律要求贸易自由化协定须经国会批准的程序。关税上调属于总统行政权力范畴,可单边实施,使特朗普得以在没有立法掣肘的情况下重塑贸易条款。

  对印尼而言,前景却黯淡得多。与美国不同,印尼若要修改关税制度,须经历国内程序,可能涉及国会或部级审查,消耗政治资本,并引发国内反弹。

  更广泛地看,该协议开了一个危险先例。它鼓励了美国的强硬甚至胁迫式外交,向外界发出信号,即可以逼迫发展中国家接受失衡条款。

  对马来西亚当局而言,这敲响了警钟。发展中经济体在追逐短期利益或地缘政治好处时,必须警惕不要牺牲宝贵的政策空间,以及世贸组织确立的、来之不易的贸易原则。(编译/郭骏)

  本文由马来西亚前沿新闻网7月29日发表,原题为《为什么印度尼西亚与特朗普达成的协议敲响了警钟?》,作者是马来西亚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穆赫德·法伊兹·阿卜杜拉。

  来源 | 参考消息智库

  审核 | 陈向阳

  编辑 | 郭庆娜

作者: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