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回首,一颗红心永向党
记公安部离休干部、公安部办公厅政治处原处长王岫联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人民公安报剑兰副刊开设“那些烽火记忆”专栏,刊发公安部老干部的抗战回忆文章。让我们沿着他们的记忆,走进那段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凝聚起公安队伍铭记抗战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坚定不移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大公安力量的信心和决心。
“抗日救国真本色,巾帼何曾让须眉”,这是公安部离休干部王岫联的真实人生写照。
盛夏时节,在公安部大院东南角的一处老式建筑里,记者见到了101岁的王岫联。
这位从抗战烽火中走来的老人,尽管听力和语言表达已不如从前,但提起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她的眼中依旧闪烁出坚定的光芒。
王岫联1949年拍摄于北京。(资料图片)
1924年,王岫联出生在河北保定高阳县西良淀村的一个革命家庭。抗日战争时期,深明大义的父母把王岫联的二哥送进了革命队伍,大哥则留在老家当了一名小学教员。在父母和哥哥们的影响下,王岫联从小树立革命理想,十五六岁时,就已经是村里的妇女抗日救国联合会(以下简称妇救会)的会长了。1940年6月,经介绍,王岫联加入中国共产党。
满腔热血保卫家园
王岫联自幼性格刚烈,为人正直。六七岁时,母亲按照农村习俗,要为王岫联裹小脚,她哭闹着坚决不同意,硬是把裹脚布扯了下来。一次,别人见到她有一双大脚,有些好奇,她便大方地告诉对方:“大脚板不好吗?走路稳、能干重活,以后咱都要讲男女平等!”在她的带动下,村里的一些妇女纷纷效仿,不再裹脚受罪。
被任命为村妇救会会长后,王岫联团结带领村里的妇女进行抗日活动,开展救护伤员、移风易俗、教人识字等工作。为了保护冀中地区的革命力量,妇救会跟日本鬼子斗智斗勇,每当接到上级交代的工作指示,王岫联就秘密地给妇救会的同志开会,传达精神、布置任务。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妇救会致力于宣讲抗战形势及党的方针政策,并举办防空防毒、救护伤病员以及拥军支前的培训。这些举措不仅实现了妇女自身的解放,开阔了她们的眼界,更赢得了妇女们的支持和拥护。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日伪军的“扫荡”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王岫联发动妇女全力支援前线,稳固后勤防线,她们为战士们清洗缝补衣物,制作鞋袜、被服,甚至冒着危险运送粮食和各种军需物资。
在革命熔炉锻造成长
经历了艰苦环境、出生入死的考验,王岫联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1943年3月至1946年初,王岫联被调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七分校(以下简称抗大七分校)学习。抗大七分校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重要分校,学员最多时达5200余人,为我党培养了大批年轻干部。在抗大七分校期间,王岫联和同学们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一面开展大生产运动,一面认真学习文化知识,教育和劳动锻炼两不误。
当时学习条件极其艰苦,学员们用子弹壳制笔,用桦树皮当纸,垒起石板当桌子,搬来石块做凳子,在沙土上练字。尽管如此,王岫联和同学们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积极学习好政治、军事、文化三门主课,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喜欢唱歌的王岫联和同学们还经常自编自演各种文艺节目,活跃了学员生活,培养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946年,王岫联返回张家口,在晋察冀根据地的联合中学边学习边工作。在抗大七分校学习的3年多时间里,王岫联和抗大七分校学员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为部队生存和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作出了贡献。
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
1948年,王岫联被调往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工作,来到北平。1949年,她与刘复之结婚,两人既是战友又是伴侣。新中国成立后,王岫联先后在公安部办公厅研究室、政治处等部门工作。1982年,正式离休。
无论在哪个岗位上,王岫联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办事。在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中,她更是严格要求,不允许子女做任何任性、出格的事。
离休后的王岫联丝毫没有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时常提醒家人和亲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按党的要求做人做事。她坚持政治理论学习,读书看报,了解国内外大事,积极参加公安部离退休干部局以及所在支部组织的集体学习等活动。
2021年,在举国欢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日子,王岫联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并被评为公安部机关“最美老警官”。今年“七一”前夕,王岫联迎来了入党85周年纪念日。“身体的各项指标都还可以,精神状态也不错,就念叨着过政治生日。”王岫联的小女儿刘红燕告诉记者。当天,王岫联比往常起得更早一些,特意嘱咐女儿:“给我戴上党员徽章。”
采访临近结束,耳畔响起了令人心潮澎湃的歌声,“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我们的传统,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虽已百岁高龄,王岫联唱起这首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校歌,仍铿锵有力,眼中闪光,“我们一定不能忘记过去,更要倍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听党话,一心跟党走!”
-END-
作者:蔡小玲
编辑:刘雅宁
审核:王希
签发:陈显君
投稿邮箱:xmtgzb666@sina.com
微信ID:MPSNewsMedia
作者:人民公安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