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与日本达成最新贸易协议,对进口的日本汽车征收15%的关税。这一税率虽然低于之前威胁的25%,但远高于原先的2.5%和日本所希望的5%。
面对国内的质疑,日本官员辩称:“25%关税是‘经济死刑’,15%是‘可控的伤痛’。”
这一无奈辩白的背后,折射出日本车企受制于人、委曲求全的命运。由于日本汽车市场规模较小,长期以来一直将北美地区视为主要目标市场,因此只能在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镣铐下起舞。
日本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时,日本已通过修理进口美欧汽车、限制整车进口、装配进口汽车零部件和设备等政策,建立起汽车产业初步发展路径。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后,日本确定以小轿车产业作为其工业发展的龙头,并从资金、设备、原材料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2024年12月23日在日本东京拍摄的一家本田汽车商店。张笑宇摄(新华社)
与此同时,两次地缘政治冲突给日本车企带来了商机。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爆发,彼时弱小艰难的日本汽车企业通过承接美军订单迅速发展起来。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轿车产量跃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德国。这一时期美国对日本汽车的关税税率还不到10%。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省油耐用的日本轿车在美国市场大受欢迎,市场份额不断提升。统计显示,1979年日本对美汽车出口达190万辆,约占美国新车市场的20%和美国进口车数量的80%。美国贸易逆差从1980年的360亿美元激增至1984年的1230亿美元,其中对日逆差占比超40%,汽车类逆差达210亿美元。
回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在汽车、钢铁、家电等多个领域都逐渐超越了美国,对美国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引发美国不安。也正是从这时起,为了缓解本国产业压力、转移国内社会矛盾,日本汽车产业成为美国不断打压的对象。
1980年初,面对日本车企不断增加的对美出口量,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强烈要求美国政府对外国汽车进口实行限制,并在国会展开游说。此后,美国国会相继提出多项贸易保护主义提案,并成立“汽车议员联盟”施压政府采取行动。美国电视媒体还通过美国人挥舞大锤怒砸日本汽车等画面,向公众传递不满情绪,指责日本汽车品牌冲击了美国车企,抢占了美国人的就业岗位。
1981年3月,美国代表访日,双方就汽车贸易问题进行了磋商。5月,日本政府发布对美出口轿车的限制措施(VER),同意自愿限制汽车对美出口。根据措施内容,日方承诺从1981年开始,将出口美国的轿车数量控制在168万辆以下,并在未来对这一数字进行动态调整。
为彻底扭转美国贸易逆差局面,限制日本经济和出口,美国政府又于1985年联合多国迫使日本签订旨在推动日元升值的“广场协议”。协议中一项主要内容是日本应密切监测汇率,实施灵活的货币政策,实现日元汇率自由化,“使日元汇率能够充分反映日本经济的潜在力量”。协议签订3年内,日元对美元汇率升值超50%,严重影响了日本汽车出口。
在这一轮交锋中,日本汽车产业的应对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两方面。
一方面,不断加强向美国的产业链转移。比如,20世纪80年代初,本田在俄亥俄州建立首个美国工厂;1988年,又将俄亥俄州工厂产能扩至30万辆并新增发动机工厂,还在肯塔基州建立首个整车厂,年产能20万辆。至1990年,日本车企对美出口量从1985年的452万辆降至260万辆,但在美本土产量从82万辆增至180万辆,从而弥补了大幅减少的出口量。同时,这些直接投资不仅增加了美国人的就业机会,还增加了美国工人的收入,避免了日美贸易争端的进一步恶化。
另一方面,加快技术升级也是日本车企应对挑战的关键。20世纪90年代初期,丰田研发投入达到营收的5%以上,重点攻关混合动力技术;本田研发VTEC可变气门技术,提升燃油效率;日产开发“超变矩器”变速箱,降低能耗……这些技术升级不仅抵消了部分汇率冲击,更奠定了日本车企在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使日本车企逐渐走向产品高端化。比如,丰田推出雷克萨斯(Lexus)品牌,以高端车形象切入美国豪华车市场;本田也创立讴歌(Acura);日产则推出英菲尼迪(Infiniti)。这都标志着日本车企从“性价比竞争”转向“品牌竞争”,进一步提升了营收利润和日本汽车的国际地位。
不过,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并未就此收手。虽然不少日本车企在美组装“美国车”,但其零部件大多仍从日本进口,于是,日美再次因汽车零部件产生贸易摩擦。最终于1995年6月,在美国宣称将对来自日本的豪华轿车及其配件征收100%的惩罚性关税后,日本再次妥协,同意到1998年将北美汽车生产的零部件本地化比例提高到56%;五大日系汽车公司在1998年以前将美国基地总产量从210万辆/年提高到265万辆/年;在1998年之前,进口60亿美元的外国产零部件;等等。
这些措施进一步加速了日本车企在美属地化生产。至2023年,日本车企在美产量为327万辆,属地化率接近70%,美国市场份额攀升至35%。不过,日本车企也通过持续创新,用核心技术维持住了核心利润。比如,丰田混合动力技术累计申请专利超1.5万项,本田在发动机领域保持领先……通过“技术溢价+精益生产”,日本车企利润率长期高于欧美同行。2013财年至2017财年,丰田、本田、日产3家日本车企合计净利润率为6.2%,丰田更是稳定在8%至10%的水平。丰田2023财年营业利润率高达11.9%,远高于大众的7%和特斯拉的8.2%。
7月8日在日本东京拍摄的丰田汽车公司标志。贾浩成摄(新华社)
事实证明,用加征关税迫使汽车制造业回流,并不能使美国汽车行业建立真正的市场竞争力;一味妥协也并不意味着美国会放下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
今年4月份,在本届美国政府引发的全球关税争端中,日本汽车产业再次受创,企业利润大幅缩水。据行业机构估算,被日媒称为“新广场协议”的新关税政策,或将导致日系车企在2025财年承受1.89万亿日元的利润缺口。
8月伊始,日本政府紧急召集丰田、本田等车企高层闭门磋商。不过这一次,日本车企的常规策略效果或将大打折扣。
一方面,美国已不再满足于普通汽车零部件的产业链转移,而是希望日本车企在美国设立更多研发中心、关键零部件产业链等,以锁定技术和利润回流美国,最终令美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若日本车企迎合其所需,则可能掏空日本制造业根基,加速日本产业空心化的进程。
另一方面,全球汽车市场竞争也越发激烈。随着近年来电动汽车浪潮席卷市场,加上日系以外品牌在品质和设计上的快速提升,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的领先优势被逐步压缩。
此外,面对全球汽车工业向电动化转型的大势,日系车企的响应速度相对较慢。直到最近几年,丰田和本田才加快纯电车型的推出步伐。与之相比,特斯拉在美国电动汽车市场已拥有压倒性优势,福特、通用等美国车企也已加快布局。
从当年的“广场协议”到今天的“新广场协议”,日本车企一次次在美方压力下妥协求生。这种“可控伤痛”的策略,虽曾化解了短期危机,甚至实现了局部繁荣,却也如慢性毒药般侵蚀了其产业根基——核心技术优势与战略自主权。当前,日本车企面临的挑战已非单纯的市场问题,而是技术选择、市场适应、社会变迁和大国博弈的综合考验,竞争逻辑正在快速重构。在“可控的伤痛”惯性妥协思维下,日本汽车产业的未来还有不少变数。
来源/经济日报(作者彭波)
监制/乔申颖
审核/王玥
编辑/刘莉
校对/张萌
作者: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