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开启,各地高校大学生们也开启他们的社会课堂,奔赴天南海北、田间地头,从书本里走进现实,以所学服务社会。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心”义诊团在北京市朝阳区西坝河社区已经开展了十多年的社会服务,义诊团由该校台湾省籍学生创立,台生张沛峮是义诊团现在的负责人之一。
△每次行走在中医药博物馆,张沛峮都感觉恍若进行了一场与古代医学大家的对话,她希望因由自己的努力,未来可以改变更多台湾民众对中医的看法。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张沛峮最初选择“登陆”,是因为对大陆历史文化的热爱,随着对中医学习的深入,张沛峮对两岸同根同源、两岸同胞必将走到一起,有了更深切的体悟,“我想用中医药,架起一座两岸沟通联结之桥,传承中华中医药的智慧,传递两岸医者共同的仁心。”张沛峮相信,怀揣和她一样愿景的台湾青年会越来越多,她愿做行走两岸的优秀中医师和两岸医学交流的牵手者。
大陆的厚重广袤于我像一块磁铁
由于父母工作原因,张沛峮幼时便时常来往于两岸,穿梭在大陆的城市与乡村之间,一扇多彩厚重的历史大门向她打开,“可能与小时候的经历有关系,我从小就喜欢历史,更沉迷于大陆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在一次次的往返中,大陆广袤土地上的古老遗迹、传统民俗以及厚重的历史底蕴,都像磁石一般深深吸引着张沛峮,“我想去听每一处古迹、每一个民俗背后的故事,理解其中的文化含义。”
作为使用台湾旧课纲的最后一届学生,张沛峮认为自己是“幸运”的。相较于新课纲教育下的妹妹,在旧课纲体系学习长大的她,有机会接触到更为全面、系统的中国史知识。从三皇五帝的传说,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再到唐宋的繁荣昌盛,这些丰富的历史内容不仅拓宽了她的知识面,更让她对大陆产生了深厚的亲切感,“我深知,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历史文化更是一脉相承的。”她表示。
出于对中华历史的喜欢,张沛峮想来大陆求学的想法早早就在心中埋下。“我想把真正的中国历史文化带回台湾。”在她心中,一些台湾民众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存在着诸多误解与偏见,而她渴望成为那个打破隔阂的人,让更多台湾同胞了解真实的大陆历史。然而,当她把想法告知父母,得到的却是反对的声音。
父母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未来就业方向、行业发展前景,这些现实问题总是萦绕在他们心头,他们总是考虑得更多,希望女儿能有一个稳定且有前途的未来。
面对父母的反对,张沛峮没有轻易放弃。她与父母进行了一次次的交流、一次次的探讨,最终,一家人得到了一样的观点:希望所学可以造福百姓。在这个共识的基础上,张沛峮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选择可以学习到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且实用性更强的专业——中医学。她意识到,中医药不仅蕴含着千年的中华文明智慧,更是能够直接服务民众健康的实用学科,选择中医,既能满足她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又能实现造福百姓的愿望。
用古代医学智慧服务当代的体验让人沉迷
2022年,张沛峮如愿考上了北京中医药大学。踏入校园的那一刻,她便被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所包围。对于痴迷于历史的张沛峮来说,除了日常所学,中医的典籍也是她的心头好。这些典籍大多用繁体字书写,这成了台湾学生的独特优势,他们也因此成了学校老师们得力的校正小助手。张沛峮也很乐意帮助老师进行典籍的翻译、校正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她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的医学大家进行对话。“典籍的翻译、校正过程,让我对中医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从老祖宗的智慧中能学到很多知识。”
有一次她在典籍中看到了一个叫“十枣汤”的古方,据说这个方剂吃后会泻下逐水,张沛峮亲自走进药房,按照古籍记载抓配了这剂古方。然而,试药之后,她拉了三天!这次略显“狼狈”的尝试,非但没有让张沛峮退缩,反而让她更加钦佩于先人的智慧,也更加坚定了她要汲取先人智慧、与所学融会贯通的决心。她深知,中医药中蕴含着无数尚未被完全挖掘的宝藏,“青蒿也是一味中药,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就是在这味中药材中提取了青蒿素,从而研制出治疗疟疾的药。让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相融合,古老的中医药也可以在当今世界发展壮大,发挥更大的作用。”张沛峮坚信,只要不断探索与创新,中医药必将在现代社会绽放新的光彩。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博物馆内,陈列着琳琅满目的中药材标本和医学器具,张沛峮常常会在这里驻足许久,详细地了解每一味中药材的药性和作用。“原以为北中医的学习会每天泡在中药材里,但实际上要学的东西非常广泛,像针灸、推拿、中西医的内外妇儿都要涉猎,真正学了中医才知道原来中医细分这么多。”中医的学习远比张沛峮想象中要辛苦,在博物馆的馆藏铜人前,面对铜人身上密密麻麻的穴位记号,她长长地叹了口气,“人身上有12条经脉,有不计其数的穴位,这些我们都要烂熟于心,并且能根据不同人的表征精准找到对症的穴位进行治疗。”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日,还是寒风凛冽的冬天,张沛峮总是在教室里、图书馆中刻苦钻研,背诵医书典籍、练习针灸推拿手法,力求将每一个知识点都掌握透彻。
学中医苦吗?缘何总是乐此不疲?张沛峮给出的答案是,“我很享受病人在我的医治下逐步好转的过程。”在临床见习中,她看到患者因为自己的治疗而减轻病痛,脸上重新绽放出笑容,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内心的满足。也正是因为这份对治病救人的热爱,未来她想选择中医皮肤科学这个细分专业继续深造。发表于皮肤上的病症,肉眼就能辨别,治疗过程也能更直观地看出效果,见到患者在一点点地痊愈,张沛峮内心也充满自豪。
做行走两岸的优秀中医师
“来到大陆,才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医是医学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台湾,中医往往与养生挂钩,更多人看中医是为了调理月经或者产后修复,真正用中医治病的太少了。”两岸中医同根同源,面对两岸人民对中医不同的态度,张沛峮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深知,中医药有着强大的治病功效,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上有着独特的优势,而台湾民众对中医的认知却存在着偏差。“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位优秀的中医师,有朝一日可以改变台湾人民对中医的看法。”这是她坚定的信念,也是她不断努力的方向。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张沛峮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积极参加学校的义诊团活动,每个周末都会在北京市朝阳区西坝河社区为居民进行义诊服务。在义诊现场,她总是早早地来到摊位前,准备好血压计、耳穴贴等物品。“义诊一方面可以检验我们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也符合我的初心——用所学造福百姓。”在义诊活动中,她仔细地解答社区居民们的问题,量血压、贴耳穴,力所能及地服务他们。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她会主动走到老人身边,耐心询问病情;对于听力不好的居民,她会不厌其烦地重复讲解健康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医术,更收获了社区居民的信任与喜爱。
“我希望未来台当局可以认可大陆的中医执照,我想用所学为增进人民健康而努力,更想学成后把大陆优秀的中医理念、中医疗法带回台湾,促进两岸中医交流,推动台湾中医行业发展进步。”张沛峮的话语中充满了期待与决心。她明白,要实现这个目标并非易事,但她愿意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她计划在未来组织两岸中医交流活动,邀请大陆的中医专家前往台湾讲学,同时也希望台湾的中医师能来到大陆学习先进的中医技术和理念。她还希望能够参与编写通俗易懂的中医药科普书籍,让更多台湾民众了解中医药的治病功效,消除对中医的误解。
通讯员:张唯琛
记者:修菁
文字编辑:付振强
新媒体编辑:莫愁
审核:周佳佳
作者: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