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各地学子陆续收到2025年录取通知书,农业院校的录取通知书尤其令人大开眼界:吉林农业大学推出可食用的录取通知书;南京农业大学通知书里藏着一枚“宁香粳9号”水稻种子;中国农业大学通知书里附有学校培育的小麦、玉米和水稻种子……充满科技感的录取通知书背后,是涉农专业的报考热度持续升温,这其中折射出什么新变化新机遇?一起来看本期快问快答↓
Q
涉农领域“上新”哪些新专业?
A: 近年来,各涉农院校加快新农科建设,紧盯产业需求优化调整涉农学科,在专业上纷纷“上新”。例如,智慧农业专业,让学生用无人机和AI种田;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探索大食物观下的“健康秘方”;乡村治理专业,致力于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智慧方案;生态修复学专业,围绕“双碳”目标,培养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守护者……涉农高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经济主战场,从专业布局、学科设置、产学研结合等方面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很多课程融合了多学科知识,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实现了农工、农理、农文等学科深度交叉融合。
与此同时,各大高校在培养方式上也呈现诸多创新特点。近年来,浙江农林大学实施基层农技人员、林技人员、粮油储检人员三个定向招生与培养项目,共涉及农学、植物保护、园艺等9个专业,“入学有编、毕业有岗”的定向培养项目,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青睐;北京大学将人工智能应用在农业教学各个环节;湖南农业大学新增了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涵盖食品免疫学、营养与代谢调控、健康数据管理等知识模块,与产业需求对接更加紧密。
Q
涉农专业报考情况,发生哪些变化?
A: 近年来,不少农业院校扩大了招生规模,城镇生源与女性生源比例也有所提高。过去,人们习惯用“种地”二字代称农业,有的人觉得学农没必要,甚至有学生填报志愿时“谈农色变”。其实农业院校的教学内容和研究方向很广阔,既有现代科学的共性,又有农业学科的特性。今天的农业是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武装起来的现代农业,越来越具有技术密集的特征。在此背景下,年轻人改变了对农学的刻板印象,对报考涉农专业有了更多兴趣。
数据显示,中国农业大学农学类专业近年来第一志愿报考率每年提高10%左右,录取平均分数超一本线的差值每年上升8至9分,生源质量逐年提升。去年5月,上海市教委宣布将理工农医类本科招生比例提高到50%以上。
Q
农学专业吃香,折射出什么新机遇?
A: 农学专业的吃香,折射出农业转型发展的时代之路,展现出乡村产业越来越有吸引力。现代农业延伸出了更多细分产业与全新业态,这些新赛道具备极大的发展潜力和职业前景,投身其中的人才不会被埋没。随着农业农村条件改善,乡村吸引着更多人贡献青春力量,有的投身农业科研,有的从事农技推广,有的创办农业企业……
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职业的赛道上就有无限可能。有网友称,如今的农业学科学生是“六边形战士”,下得了田,也进得了实验室。现代农业日益需要复合型人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既勤于思考又敢于创新。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从这个角度看,农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随着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推进,农业学科正从“冷板凳”变成“热赛道”。那些藏在招生简章里的宝藏专业,极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农业学科学生的人文情怀、吃苦精神、实际能力也越来越认可。
快问快答 你问我答
大家还有哪些问题
欢迎评论区留言
我们将从中挑选问题
为你寻求权威解答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策划/杜秀萍),综合经济日报(记者乔金亮)、农民日报、光明日报、央视网等
监制/乔申颖
审核/于浩
编辑/李翱
校对/王俊杰
作者: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