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政协委员久美扎西:有温度的西藏故事讲述者
人民政协报  2小时前

  

  △久美扎西向记者介绍藏香文化。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记者 汪凯 摄

  久美扎西: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政协委员、措美县政协常委,娘氏藏香第22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七八百公里,六七个小时车程。这是久美扎西从西藏山南市措美县前往错那市宣讲“村史”“家史”的往返路途。

  道路漫长,却从未阻挡过久美扎西的脚步。作为西藏自治区政协农业农村界三级政协委员讲新时代“村史”“家史”活动中的讲述者,久美扎西带着他的“村史”“家史”故事,几乎走遍了山南的每一个县。3年来,听众已有千余人。

  车轮滚滚,久美扎西依然在前行。因为他知道,这些故事带着高原的温度,也铭刻着时代的巨变,需要被更多人听见。

  故事里的时代温度

  2022年初,当县政协把讲“村史”“家史”的任务交给他时,久美扎西是茫然的。

  怎么讲?他完全没有经验。于是,久美扎西尝试过模仿电视里的朗诵腔,又试过课堂式的教育口吻,总觉得差点意思。“完全照稿念不行,像聊天一样的话时间又不够。”最终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式——用真实的对比照片和亲身经历,把宏大的时代变迁拆解成老百姓身边可知可感的小故事。“讲的内容要真实可感、要让老百姓听得懂,需从身边的小事入手,通过新旧对比,让大家尤其是年轻人感受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也是政协委员的职责。”

  这就有了宣讲现场中的一幕——鼠标轻点,PPT上跳出两张照片:一张是几十年前尘土飞扬的土路,另一张是窗外平整的柏油路。“我小时候从措美到山南,天没亮就要出发,天黑才能到。夏天怕泥石流,冬天怕结冰,半路推车是常事。”久美扎西顿了顿,望着台下的乡亲们,“现在呢?两小时就到了。”

  讲到兴起时,他还会开玩笑:“以前谁家招来一个女婿,但凡是个驾驶员那就令人艳羡。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代步车,谁再炫耀驾驶技能,那就像成人在炫耀会走路一样让人笑话。”

  直观的影像,朴实的语言,夹杂着不时的幽默,台下常泛起低低的惊叹和会意的笑声。

  久美扎西的故事从不千篇一律。在边境村庄,他多讲固边兴边的重要性;面对农民,他侧重乡村发展与家门口就业的喜悦;走进寺院,则聚焦“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他深知,只有扎根于脚下的土地,故事才有生命力。

  “久美扎西讲的故事,让我想到了我们村里的变化,点点滴滴都那么真实。”一位听众的感慨,引发现场一片共鸣。久美扎西讲述的村居家庭日新月异的变化,正是西藏城乡巨变最生动的缩影。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他让农牧民切实感受到在党的带领下,从脱贫致富奔小康到乡村振兴取得的重大成果,润物无声地引导大家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藏香中的传承温度

  久美扎西还有一个身份,是娘氏藏香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份传承,源自舅舅江白坚参——敏珠林寺藏香秘方的传承人,藏香文化研究专家。

  少年时代,舅舅的作坊便是久美扎西的课堂。他目睹各种香材在石杵石臼间,历经千锤万凿的碾压研磨。那份需要“仔仔细细,一遍又一遍,似乎永无穷尽”的工序,沉淀的不仅是香气,更是耐心、耐力、清净与沉静的心性。

  藏香作为藏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历经数百年传承至今。对久美扎西而言,这不仅是一份生计,更是文化的活态传承。

  2014年,久美扎西开始将儿时接触的藏香制作产业化。他给产品取名“有故事的藏香”,每一款都承载着他对藏文化的理解与深情。他不断学习创新,在“抖音”等平台上汲取灵感,将传统吉祥八宝纹样从长香延伸到小巧的车载挂饰,契合现代审美与实用需求,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了这份古老的气息。

  藏香,成为他连接传统与现代、西藏与内地的又一座桥梁。他常对内地的朋友说:“喝茶时点一支藏香,心便静了。”两种文化,在此刻交融共生。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他的作坊虽然规模不大,却为村里留守中老年人提供了增收机会。老人们捻着香料,一天能赚一两百元补贴家用。至今已吸收当地剩余劳动力70余人,发放工资20余万元。

  久美扎西对基层文化的热爱远不止于藏香。他热爱摄影和书法,他的镜头里,既有整洁的藏式民居,也有村文化广场上跳舞的欢快身影;他的藏文书法,既用藏文书写传统谚语,也用汉语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还力所能及地收集地域文化物品、书籍、唐卡,深入研究,并带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积极“走出去”,与其他民族、地区交流学习制香技艺与文化。

  提案中的民生温度

  走进久美扎西的家,满架的书籍无声诉说着主人的勤学。他深知,要为基层“代言”,真实、准确地反映农牧民心声,必先正自身之学。理论学习,是他履职尽责的基石。

  翻开久美扎西的书籍和学习笔记,重要部分和贴近基层生活的内容都被仔细标注。因汉语水平有限,他甚至在书籍的字里行间密密麻麻地标注上拼音。这份努力和坚持,为他履职注入了不竭的思想动力。

  作为政协委员,久美扎西的履职浸润着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温度。他的提案大多关乎民生与文化,内容涵盖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改善残疾人康复服务等。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设立新生儿植树区的提案,灵感来自传统习俗——家中有孩子出生,就会种下一棵树。他建议政府为每户新生儿划定植树区,挂上名牌,让父母带着孩子在生日、百日去浇水看护。“把树看作自家孩子,自然就会更加用心。”

  提案落地后,措美县的片片新绿,被赋予了更绵长的情感纽带,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久美扎西的理解深刻而具体。它不仅是口号,更深深融入生活点滴。几年前在四川旅游,同行汉族朋友的母亲不慎滑入冰冷的河水中。在刺骨寒流面前,久美扎西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将老人救起……这份情谊深深打动了对方。次年,朋友女儿即将出生,给久美扎西打电话:“你必须第一个抱她,做孩子的干爹!”久美扎西也赶赴成都,完成了这场跨越民族的认亲。如今两家亲如一家,“就像回自己家,没什么区别”。

  在边境隆子县玉麦乡的考察更令久美扎西动容。这个曾经每年大雪封山半年、仅有“三人”坚守的极地边陲,如今已发展成67户250多人的美丽“小康乡”。藏式小楼错落有致,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每家每户屋顶迎风招展。安居与守边,在这里融为一体,成为代代相传的生命印记。

  “希望团结进步的种子,能够在每一块青稞田上发芽,在每一个牧场上开花。”久美扎西的期盼,在高原久久回荡。

  而他点燃的藏香,在炉中静静燃烧,清烟袅袅上升。那是高原草木的馈赠,也是久美扎西用温度讲述的新时代故事——当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同频共振,每个平凡生命都能成为历史的讲述者。

  记者:王亦凡 韩雪 李京 宋宝刚 王晶 汪凯

  文字编辑:张园

  新媒体编辑:洪琳

  审核:周佳佳

  

作者:人民政协报